第三十六章 百万之初 (第3/3页)
侃侃而谈的。可不是一个商人。而是有生杀大权地将军。
苏翎接着说道:“这商人经商。最怕地就是不太平。如今徐熙在京城也不知会面对多少这样的询问。只要有一件不妥的事情发生。虽说不至于吓退所有地人。但少说也要影响这商货运进辽东的数量。所以。你们要将这件事也办稳妥了。”
胡世云说道:“将军。最稳妥的。便是组建一支驮队。专门运送商货。”
苏翎笑道:“嗯。是这个意思。那些零散民夫。所有大车、骡马都有限。且也参差不齐。所以你们要组建一支能随时便走的驮队。比如说。打造一批同等样式地大车。配齐了骡马、车夫。每辆车能装多少货。都预先算清楚。这样。那些客商一到。不费多少功夫便能算得清楚。”
说道这里。苏翎转头问胡德昌:“听说你此次来时。坐的那大车不错。怎么样?一路上可还舒服?”
胡德昌一怔。说道:“那是我寻了一个老匠人专门打造的。也不知弄了些什么机关。倒是比一般地大车稳当。路上也不怎么颠簸。我这样年纪地。坐了正合适。”
胡世云却似乎明白了苏翎的意思。问道:“将军是说也样做一批?给那些商人乘坐?”
“对。”苏翎笑着说道:“比如像你爹爹这样地客商来了辽东。是愿意坐得舒服点呢?还是愿意坐那些拉货的大车?”
这自然不用回答了。
“别忘了我们地目的。这准备的越舒服。我们需要的东西也就越多。”苏翎说道。
胡世云、严正安一个劲儿地点头。心里却多少有些觉得。这未免将商人抬得太高了些。这是好事。至少二人已经开始设身处地地想事情了。
苏翎说道:“这些便是食、住、行方面。我所想到的。这只是眼下先做的部分。只要都备置齐了。日后便没多少事情。但这些只是让那些客商感到舒服而已。只是第一步。这接下来。你们要做的。便是协助那些客商买卖货物。”
前面所说。也不过是些琐事。苏翎现在这句。才算是与商相关的正事。
“将军。”严正安问道:“若是协助买卖的话。那岂不是要先集中起一批辽东本地商人?”
苏翎看了看胡德昌。说道:“说的不错。这也是商务局设在辽阳的一个重要缘由。在镇江堡。有你们父亲在。也是商人最多的地方。往年我们都集中在镇江堡。这一次。便要将辽阳这边。也人们有都转到辽阳来?”胡德昌问道。
苏翎摇摇头。说道:“不。镇江堡维持不变。辽阳目前还是以关内客商为主。本地商户。先以辽阳城内。以及海州一带的商人为主。然后向南延伸到南四卫去。当然。若是镇江堡的商人愿意来辽阳开设分店。也是无妨的。以后。辽东将有两个商业中心。镇江堡与辽阳城。镇江堡延伸到千山堡、海西一带。然后经鸭绿江以及旅顺口连接山东。再延伸到江南地区。而辽阳。则由天津延伸至京城以及北直隶一带。”
这两条线一划出来。无疑又是一道风景。不过。这回胡世云与严正安没有楞神。那严正安随即问道:
“将军。可如今辽阳城内只有两万人左右。再加上海州的。也不过几万人。加起来怕还没有镇江白一地的人口多。若关内的客商果真大批量的涌来。光是这些人口。也用不了那么些货啊?再说。商人也没剩下多少。就算有。也吃不掉那么多关内来的货物吧?到最后还不是得由镇江堡一带商人买下?”
苏翎笑着点点头。说道:“你算是看得远一些。你说地不错。这些都是个问题。不过。以后这辽阳。海州一带。还会增加不少人口。人么。。。。。。你们不是办的有银庄么?不妨在这里多培养出来一些商人嘛。”
胡德昌在一旁问道:“将军。那人口从何而来?未必还要再将南四卫的迁居一批过来?”
苏翎摇摇头。说道:“南四卫的人。除了原因经商地。其余地都不必再动了。好不容易才安置下来。再动便是自找麻烦。于我们无益。我说的人口。有三个来处。”
“那三个?”胡德昌问道。
“第一。是广宁一带的百姓。这次援辽地兵马中。便有一万多人是在广宁一带招募的。家眷都在广宁一带。我准备将这些人留在辽阳附近。如今辽阳城四周的村子里。空闲的土地实在太多。足够安置地。凡是愿意迁来的。袁大人已经与辽东巡抚王化贞议定。一概放行。我这边。仍然是照着每人五十亩地分下去。除了房子要新建之外。别的倒不费事地。到时候。你们地银庄可得跟上。”苏翎说道。
胡德昌答道:“是。”稍稍想想。又说道:“实在不行的话。只有关掉一部分店铺了。不然人手实在不够。”
苏翎笑道:“你回去斟酌吧。这银庄地生意可比一间店面好得多。也算给别人腾出个位置来。”宁一带的人。如今我们还没深入过去。那儿跟以往地河东这边差不多。这回拿地来分。来的人绝不止那一万多士卒的家眷。我预计的。是近十万左右。”
“那不是广宁一带都剩不了多少了?”胡德昌问到。
“我就是这意思。”苏翎意味深长地说了句。
“这第二部分。便是蒙古人。”苏翎说道。“我已经让胡秋青放出风声了。只要愿意来此定居的蒙古人。一概收留。仍然给地建房。这部分说不准能有多少。但照着胡秋青那边的情形看。有个万把人还是有可能的。”
“第三呢?”胡德昌问。
“女真人。”苏翎说道。“这是最慢的一步。做起来远不如蒙古来的快。但也说不准。眼下还没放出风声。还要等合适的时机再用。”
胡德昌想了想。说道:“若是如此。有个三两年。辽阳又能算是辽东第一城
苏翎说道:“嗯。所以眼下我们都要走在前头。胡世云。严正安。这些你们都听明白了?”
“明白。”胡世云严正安点头答道。
“好。”苏翎说道。“你们不必担心在辽阳会有什么问题。只管去做。多想想。凡事多商量。自会有法子想出来。””胡世云、严正安答道。
“将军。”严正安问道。“我们协助关内来的客商买卖货物。但也无法保证都卖掉啊。那该如何处置?”
苏翎说道:“京城里的徐熙。会开出一张大致的单子。将辽东需要的商货都列在上面。不过。这份单子。以后便由你们提供了。这辽东到底需要什么。你们可要想办法弄明白了。”
“当然。粮食、布匹、棉花一类的。仍然是大宗货物。这些不愁销不出去。。。。。。还记得说银庄的事时。那些话么?”苏翎问道。
“将两边联起来?”胡世云说道。
“嗯。这样想便对了。”苏翎说道。“另外。在往年。因路途不畅。我们做的辽东本地商货。都是人参、毛皮一类价高的山货。其实像松子、蘑菇、板栗一类的山货。那山里不计其数。在关内也能卖出银子来。这类山货真要算下来。每年能有数十万斤。若是能将这些都销出去。可对山里的人家好处颇多。”
胡德昌说道:“正是。如今千山堡还积压着数万斤的蘑菇、板栗、核桃一类的。镇江堡的商人。大多嫌利薄。再说。也没处能卖。只有少量能运到山东。但还不到一成。”
苏翎看着胡世云与严正安。说道:“现在。你们清楚务局的用处了?”
胡世云与严正安均点点头。但可要缓慢得多。最初被苏翎留用的兴奋。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苏翎的泛泛而谈所涉及的事务。均感到几分重负在身。
苏翎缓缓说道:“等你们做事上手了。便慢慢会知道这么做更多的好处。倒那时。你们才能大用。”
胡世云与严正安有些不解。还有更多的好处?
苏翎望着二人。又看看胡德昌。说道:“我们要在辽东扎下根来。不仅仅是靠现在这数万人马。努尔哈赤不会活得太久。那八旗兵的叫法也不会有多少日子存在。我之前说的那句话。也不能保证我们在辽东能稳如泰山。我们。还有我们的后辈。都要看我们现在做的如何。才能维系下去。”
苏翎又说:“我们现在做的这些。正将大明朝以往留在辽东的规矩彻底翻过。你们现在不过是先从扶持商人开始。但要记住。只有辽东所有的百姓都跟着我们过上好日子。。。。。。到那时。我们。”
苏翎用手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众人。接着说道:“不是我苏翎。也不是你们。而是辽东百万人。你们说。谁还能将这百万人。动上一动?”
这话对胡德昌似乎效果更大一些。胡德昌微微皱皱眉思索的年轻人。说道:“我看。先在辽阳城里。再设一个银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