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十七章 冬至㈡ (第2/3页)
拢在袖子中。见谁都是一副和气生财的模样。先前这殿中宴饮。耶律文海只是坐在一边不为人所注意的角落里独自饮酒,习惯性地让自己不为人所注意。这殿中地许多人头一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神秘人物。赵诚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自己耳目的灵通。
“眼下,据我馆在临安的眼线说,宋国朝廷对与我朝会盟之事,取静观其变之态。这取决于我朝与金人会盟的结果,宋人与金主有世仇,有大臣意图恢复中原,据说宋主也赞成。但朝臣们又担心我朝对其不利,故北伐之举不了了之。”耶律文海道,“宋国朝廷对蜀地增派了军队,意图严防我朝南进,并且关外阶、凤、西和等州宋人有染指之意,依臣下看,我朝应占据关外诸州,那里是我朝与宋军蜀口诸关缓冲之地,不可让宋人的势力越过秦岭。”
“金人在巩昌间还有一些残余。”耶律文海又奏道,“为的名叫汪显臣,此人本是居庸关外汪古人出身,先祖迁居巩州(今陇西),遂取汉姓汪氏。蒙古人初取陇右时,巩昌行省(正大八年加授)完颜仲德招集陇右诸州散亡士卒数万,移巩昌府治于石门山,依险坚壁备御蒙古。今年初完颜仲德奉旨率部赴援汴梁,汪世显代统军队留镇巩昌,此人无所依靠曾向宋国蜀帅赵彦呐请降。现如今他见金国仍未亡,而其东归之途又被我陕西军阻隔,部下逃散者众,汪显臣也不知自己应该如何,只好躲在山林中。臣建议我朝应招降之!”
“金主贬斥了一批抗蒙不力者,也杀了一些见敌逃奔的官吏。洛阳强伸因抗蒙得力,被金主提拔重用,但是宗室至亲子弟仍是他最信赖之人。金主的使者乌古孙仲端已经抵达我中兴府,礼部已经接待妥当,其人急于拜见国主,看来金人急于与我朝约好。”
“河北诸汉军豪强自秋天以来,都曾收到过蒙古人地命令,但无力驱使汉军攻我。后来又曾命汉军豪强献粮。各地也大多各有贡献,以真定史天泽献粮最多。”
“那个严实自称是我任命的都元帅,他有何动静?”赵诚问道。
“回国主,这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天下诸侯恐怕谁也不信,据说他与史天泽及济南张荣为了地盘和百姓归属也生隙。”耶律文海道,“各豪强都派人来我中兴府,多半打着行商地名头来的。我朝虽重商,但商户行走国内城镇及关防。无论是驿站休息还是住店打尖,皆需路引。因而这些操着河北口音的商人一入境,四方馆便得以严密盯视。”
“这个暂时别管他们,只管派人盯紧点。”赵诚胸有成竹地说道,“必要时,让他们知道我朝的民心气势。”
“畏兀儿人已经切断了西边的商路,他们与蒙古人世代联姻,对蒙古人一直都很忠诚。”耶律文海又道,“商路对我朝极为重要,畏兀儿此举让我朝损失极大。西域来的商人们也怨声载道,自冬十月以来,虽有天寒地冻之故,但商队数量相比往年呈骤减之势,畏兀人沿途设关哨。也让消息传递大受影响。畏兀儿人素来重商,此举其实也是自损之举,也有些贵人私下与我朝商队交易。”
“哼,畏兀儿人软弱,孤并未将他们放在眼里。”赵诚道,“他们贪念美酒歌舞,谁的力量大就依附谁。待我军再击败一次蒙古军。他们就会不战自溃,主动来谢罪,所以我们必须忍耐一时。但四方馆要加强对西域地监视。”
“呵呵,畏兀儿人这是自找死路。”铁穆端着酒杯一饮而尽,不屑地说道,“明年春天时,末将愿为国主取下畏兀儿之王地头颅。”
“铁将军之勇。孤素来相信。”赵诚点头赞许道。又问其他人道,“诸卿有何见解?中书令王敬诚道:“回国主。依臣拙见,既然乌古孙仲端奉金主之命来我朝约好,看情形金主对此事极为热衷。所以秦、金两朝达成盟约,东西相望扶持,我朝将据主动上游之利。我朝虽有利用之心,然金主却是有求于我朝,紧要之处是我朝能从中得到什么益处。”
耶律楚材也道:“秦、金约好,金主可集全国之力以抗河北,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