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章 90年代神迹!重现! (第3/3页)
左臂摆动幅度略微增大,右臂则适当收束,两者的摆动节奏开始向对称靠拢,但依然保留着应对剩余离心力的微调。
此时她的呼吸节奏与步频配合得严丝合缝,吸气时胸腔轻微扩张,呼气时腹部收紧,确保核心力量不松懈,让极速状态下的身体始终保持稳定的框架。
真的强悍。
尤其是没有美国选手,当时200米第一人费利克斯的对比。
就更显得她技术成熟老辣。
在这里爆发的感觉极佳让后面的阿霍雷,瞬间都感觉到了强大的压迫力。
“极速区很关键,看看陈娟怎么处理……”
怎么处理?
立雪梅看着。
她很清楚,如果极速切线不能搞定。
那么前面即便是好像跑得不错,那也只是还不错,因为……
“梅氏切线”,极速区才是关键。
这个地方的速度顶不住。
不仅前面的努力会付诸东流。
甚至会因为压不住速度而整个切线轨迹大幅度波动。
进而影响到弯道的整体节奏。
这也是为什么,立雪梅自己其实都不太推荐陈娟在现在就这么做。
她原本的想法也是这几年好好的打磨一下。
争取2015年在鸟巢再做。
毕竟在她看来,有了这几年的基本接触,再加上未来的两年时间没有大赛,正好可以用来好好的做一做这个方面的调整。
结果这小丫头这么性子急。
这里就要做。
但是做都做了,她现在能想的就是祈祷……
一定要成功。
因为这个地方该怎么做,她自己也说不出来,她就是凭自己的身体本能就做出来了。
甚至她把这个也告诉过她当时的师姐。
结果呢?
没有一个人能学会。
即便是同样有天赋的田玉梅。
也只能做个五六分,最多七分,还有三分,怎么也找不到感觉。
这就是没有科学认知,科学模型以及科学理论来指导的结果,光是靠一些嘴里说的,所谓心得体会,每个人理解起来不同,再加上自己的表述都不一定准确。
别人再学过去,当然是更难掌握其精髓。
苏神这里不是没有给她做法,甚至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些分析报告——
弯道极速阶段是200米跑中速度峰值出现的关键时段,此时运动员的瞬时速度可达9-10米/秒。
“梅氏切线”在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在维持高速的同时,通过轨迹优化与身体姿态的精准控制,将离心力转化为有效推进力,减少能量损耗。
其原理根植于圆周运动力学与人体生物力学的协同——根据圆周运动公式F=mv/r,F为向心力,m为质量,v为线速度,r为曲率半径,当速度v达到峰值时,所需向心力F呈平方级增长,若单纯依靠身体内倾提供向心力,会导致肌肉过度紧张、能量消耗激增。
因此,“梅氏切线”通过动态调整跑动半径r,在“速度-向心力-能量损耗”之间建立平衡,实现“高速下的高效续航”。
想完全做好当然不容易,因此她只要先把基本的点做好再说,而现在最要紧的一个点就是——
随着你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弯道上达到你的速度极致后。
你的切线轨迹控制会变得更加困难。
“梅氏切线”又对于轨迹控制十分的严苛。
那这个时候任何的波动都会导致可能的失败。
苏神给她的办法是……
以“半径微调”平衡速度与向心力。
其中半径微调。
是关键。
你看看苏神给出的说法就会有更多的科学性,有更多的具体性,甚至是具体的数据来指导。
这和立雪梅口述的训练模式完全不同。
也是陈娟现在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
只要把这里做好。
就有机会。
陈娟也同样爆发极速。
同样也是弯到六秒爆发的第二阶段。
她这里用到了两个原理来支撑自己做好苏神所说的弯道切线半径微调。
第一就是曲率半径与能量损耗的平衡。
第二就是离心力的“顺势利用”。
曲率半径与能量损耗的平衡的意思就是,
当速度增至峰值时,若维持途中跑的内侧轨迹也就是小半径,所需向心力F会因v的增长而急剧增大,导致腿部抗侧倾肌肉,如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过度发力,能量消耗增加30%以上。“梅氏切线”通过增大半径r,在v不变的情况下降低F需求,F与r成反比,使肌肉收缩效率提升15%-20%。
离心力的“顺势利用”就是,高速下的离心力本是阻碍因素,但“梅氏切线”通过轨迹外移,让离心力产生的向外分力与身体内倾的向内分力形成动态平衡,此时腿部蹬地的水平分力可更集中于向前方向,而非对抗离心力,推进效率提升约10%。
你就说说看这些具体的数据以及科学原理的运用,你没有相应的认知,你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甚至没有专业运动实验室的辅助。
你拿什么说清楚,你拿什么去认识到?
因此你真是怪不了立雪梅。
她们那一代人完全就是最传统的方式,在训练所谓的经验更类似于之前武侠里面所谓的心法秘籍。
并不是说她们没有认真的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只是这种体会太过于主观。
再加上没有任何科学的论证,全凭主观的发挥,想要在里面去提取客观的规律和知识。
太难了。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武侠都说得到神功的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你要有悟性。
不然给你一本神功,你也学不明白。
因为同样一本书,别人能悟出来,你悟不出来。
这不是书的问题。
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可要是这样就太吃悟性了。
普通人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而如果是分解成塑身这样,那就清晰明了了很多,甚至你知道要用哪些科学原理去做。
可复制性就提高了不少。
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
陈娟快速上手,首先做轨迹外移的渐进性。
也就是进入极速阶段后,运动员需从弯道途中跑的内侧切线逐步向外微调轨迹,每步落地点较前一步向外偏移1-2厘米,肉眼几乎不可见,形成“外弧渐进”的轨迹特征。最终跑动半径较途中跑阶段增大8-10厘米,使弯道曲率从“急弯”转为“缓弯”。
看起来这样增大了距离,但这就是“梅氏切线”立雪梅无法说清楚的精髓之一。
就是要把弯道曲率从急弯。
变成缓弯。
人在急弯的时候,你很难从容应对,但是这个弯道曲率变得缓和之后,你应对起来自然就更加轻松。
更加容易切准。
其次是落地点的精准控制。
陈娟使得自己内侧脚落地点始终保持在分道线内侧20-25厘米处,外侧脚落地点则从分道线内侧30厘米逐渐外移至25厘米。
双脚落点连线与弯道半径形成5°-8°夹角,确保身体重心轨迹始终处于“理论最优弧线”上。
这条弧线的曲率既不过大,避免向心力需求超标,也不过小,避免跑动距离增加。
第三就是方向感知与修正。
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在弯道的极速里面,方向只会变得模糊,速度越快越不容易,精准把握。陈娟则是头部保持正直,目光开始在锁定前方15米处的“虚拟切线终点”
即弯道弧顶与直道衔接的假想线。
通过本体感觉,肌肉、关节的空间位置感知,微调步长,若出现身体向外侧滑动的趋势。
立即通过内侧脚落地时的轻微内扣。
脚踝内旋3°-5°。
修正轨迹。
确保不偏离预设弧线。
你想要做的这些,如果没有苏神告诉你怎么开发自己的本体感觉怎么调动自己的本体感受器。
平常训练中还要强化本体感觉和本体感受器。
再配合各种前庭的训练和黑科技强化。
不然的话,你根本别想做到,就只能看你的天生天赋,具不具备这个条件。
也难怪说立雪梅就是说不清楚这各种的道理,因为这些东西牵涉的知识面太广,太多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90年代女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她就算是想要说清楚都说不清楚。
做到这三点后。
别的不说。
就陈娟自己。
立刻感觉到自己整个人。
极速。
提高了!
就这么三个字。
带来的魔力。
简直是让所有的精英运动员欣喜若狂。
因为到了后面想要提升的难度有多大,只有精英运动员自己才知道。
有时候维持都很难,更不要说继续提升。
虽然还是弯道六秒爆发第二阶段。
但带来的效果。
已经是截然不同。
往上走了一大截。
这就是成功。
“弯道极速冲击,弗雷泽还是最快的那个,阿霍雷紧随其后,陈娟……”
本来是想要说。
陈娟这里有点危险。
毕竟这里被拉开的越多,就意味着后面需要追赶的力度越大。
即便是陈娟更加擅长后程。
那也不意味着前面被拉开了,她还有多少余力追上去,毕竟这些人的硬实力。
都比她要高。
因此,不管是杨剑还是李韬,都希望她能够在这里赶上去一点。
起码不要再被拉开。
不然直到的压力会太大。
结果,这话还没说完。
场面的变化就让她把这句话改成了——
“陈娟……速度提升,越来越快,逼近前面拉开自己的阿霍雷!”
“她也开始发力了!”
这弯道……
怎么总感觉。
这么眼熟呢。
靠。
这是。
这是梅氏切线?
而且不是之前她看到那个只有形似没有神似的梅氏切线。
这一组。
既有形似。
又有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