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九章 你真的需要人才吗? (第3/3页)
你不想站队也得站队,不光要考虑自己,还的考虑家族。
一家站几个队的大有人在。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里面都有人为官。
既然不是最好的时机,周义还是决定先要策略性的做几件事情。有管宁在辽东赚钱,钱财的问题不用考虑。只要分步骤的把眼下的事情做好,眼前有没有人才不重要。
周义到幽州后,上书朝廷任命管宁为辽东太守,汉灵帝刘宏看在周义出了钱财的面子上,没有反驳。这其中张让也出力不少。
那个创业公司起步的时候不是只要是胳膊腿健全,只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入职了。周义手中的人可是比初创公司的人强多了。
眼下还真有几件事情要周义去做。
第一、是要兴建学堂,当让不是建一所和这个时代一样的学堂。而是一所类似于后世黄埔军校一样的学堂。以蔡邕的名义招生,谁让岳父大人有号召力那,不用白不用。再说传道受业解惑,教化众人,蔡邕感激还来不及。
生源不用担心,拥入幽州的百万难民,只要年龄不过二十,能识文断字,或者说想要识文断字,都可以来报名。当让超过二十的读书人也要。
有习文天赋的重点培养,经过教育之后,向州牧府输送人才。
天赋不佳的能识字,会算数,就可以到社会上做个小生意,或者到工厂去做工。
现在要把学校的校址选好,建设完成。等蔡邕一到,立马招生。
如果能有更加优秀的生源,建立个武科更好,周义亲自教授。以后到哪里都有人叫老师,也过一把蒋校长的瘾。
第二、是把辽东的军队扩充到两万人, 让赵云,张飞,等人加紧训练士兵。这是以后统一辽东的武力基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文武兼备,平衡才能长治久安,军中有合适的人才也可是送到学堂来。
第三、看看能不能找到适合在东北种植的作物。地瓜,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好像都是美洲大陆的,先不用想。可是水稻南方就有,不知道移植到东北是不是可行。东北的水稻应该是北海道那边的品种,看有没有合适机会带回中原。
第四、让小五把太白酒楼开到幽州各地,有州牧府做背书,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是情报的主要来源地。首先在各个郡建立据点,慢慢熟悉情况,不像现在周义对幽州是两眼一抹黑,一无所知。
第五、是想办法利用幽州的矿产资源,找到露天的煤矿,和铁矿,看看不能利用。工业化的起源有三个重要的资源,煤矿,铁路,纺织。纺织,现在也就只有羊毛纺织,是远远不够的,棉纺织业才是重中之重。不过棉花应该在印度,而且不适合在东北种植。倒是可以找人先把种子带回来。
这些都是策略性的工作大纲,而细化这些工作,还的进一步研究,实验。
只要有了方向,一切都可以在实验中摸索。
走对方向,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周义是白手起家,每一件事情都要从零做起,相当耗时耗力。
可是这些一旦建成,收益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