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秦淮(一) (第2/3页)
是不知赵校长是否肯答应呢!”
赵明诚道:“君恩似海,臣夫妇唯有尽心教书育人,以不负陛下的期望!”
官家说过的话就是圣旨,岂能抗旨不遵?况且,出来教书育人,夫人想必也是愿意的。赵明诚脑中一片空白,想不到今日得觐天颜,竟是这样的情景。
“好,这样就好!”赵桓跨进校门,暗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应该是靖康之难后,赵明诚、李清照避难江南的时候,所作的一首诗。读此诗,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如此佳句竟出自一妇人之手,真是活活愧煞大宋男儿!历史已经改写,想必这首诗也没有机会再出现了。如果不能让世人读到这首诗,实在是可惜啊!”
学校建得不错,既不奢华,又大气,很合赵桓的性子。赵桓边走边问道:“总共花了多少钱?”
张邦昌回道:“到目前为止,朝廷投了三十万贯,商户献金四十万贯,共计七十万!”
“还需要多少钱?”
“架子已经搭起来了,要达到臣心目中江宁大学的样子,恐怕至少还需七十万贯!但是,这些钱不是一次投下去,朝廷可量力为出,徐徐而为,所以,财政方面应付起来应该不算困难!”
张邦昌还是有能力,能力不仅体现在上下沟通的人事方面,办事能力也是一流。而且,到底是宰相,事事从朝廷大局着眼,这就不是普通官员能够做到的。
“陛下,你看,这是通达桥,通达车马行出资五万所建!”
“这是茂才亭,取的是茂才书画商铺的茂才两个字!”
“前面的河,名曰……”
河的名字没听清,但是,河对面,绿油油的田地却是非常清爽!来到河对面,赵桓问道:“这是……”
“这里是农学部的试验田,臣成立了一个农学部,还没来得及禀报陛下呢!”张邦昌说着话,观察着官家的反应。
“试验田,好名字,好名字啊!”赵桓蹲下身子,看着地里的禾苗,“我们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创建一片新天地。什么事情,只要有利于富国强兵,就要大胆地去做。不要争论,先做起来再说。失败了,没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从头来过;成功了,就能让那些反对的人自动闭上嘴巴!”
陪驾的人员听得频频点头,起居郎在一面奋笔疾书,官家说的每一句话,见过的每一个人,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要详细记录在案呢!
“这个,这个农学部谁是主事?”
一名官员,官袍不合身,行为拘谨,还未说话,脸上的汗已经下来了。上前跪倒回道:“臣田学农,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田学农,这个名字好,做这个差事正相宜呢!”赵桓道,“你有何本事,可知稼穑之道?”
田学农大概三十几岁,一紧张,嘴唇哆嗦着,连道几个“臣”,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赵明诚出来回话:“田学农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