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 常日(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章 常日(一) (第3/3页)

几乎完全推倒了原来的军事架构,重新来过,谁能想得到,谁敢这么想啊!七名宰执都在苦苦思索,根本没时间说话呢!

    “去年岁入如何?”赵桓突然问道。

    李纲忙不迭地答道:“粮食、布帛、以及所有之物合计七千八百万贯。”

    赵桓向张叔夜问道:“我国共有多少士兵?”

    张叔夜应口而出:“禁军六十九万三千三百三十九人;厢军四十八万八千一百九十三人;乡兵与蕃兵共计十万余人。”

    “军费共计多少?”

    李纲道:“养一名禁军,一年衣粮、特支、交通,大约需要五十贯;养一名厢军,约费三十贯,乡兵与蕃兵约费一十五贯。这都是必须的开支,每年还都有特殊的支相。去年的军费总计五千三百万贯。”

    “那就是说,将近七成的收入都被充作了军费。”赵桓喃喃自语道:“今年,今年的日子不好过啊!”

    提到钱,张邦昌愁眉不展,道:“由于金兵南下,河东路、河北东西路下属的州县大多误了春耕,收成可想而知。而陕西各路又在和夏国交战,更是难以指望。夏税的征收非常困难。”

    赵鼎道:“不仅如此,由于战争,与金国、夏国和西域各国的贸易基本停止,至少要少收五百万贯。”

    何栗道:“裁撤厢军,太急会诱发民变,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全部完成。而乡兵和蕃兵大多在陕西境内,正在打仗,裁撤只能向后推了。每名被裁撤的士兵至少要发五贯钱作为遣散费,以二十五万人计算,这又要增加一笔费用。”

    张邦昌道:“那个军器监陈规,不知在作些什么,三天两头的要钱,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啊!”

    赵桓回到座位上坐下,突然感到极为疲倦,坚持着说道:“有功夫,宰执都可以到军器监去看一看,他们正在做事关国运的大事,需要的钱物必须满足他们。唉,谁能借给朕一些钱就好了。”

    借钱?

    官家还需要借钱?

    官家要借钱,向谁去借?

    赵桓似乎想到了什么,就是抓不住,他看看宰执们,那些人也在怔怔地看着他。

    突然,灵光乍现,脑海蹦出“银行”两个字。现在,国家以铜钱作为货币,大额交易,动辄十万二十万贯,运输极不方便。蜀地出现了“交子”这一最早的纸币,但是也只限于蜀地而已。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可以大量回收铜,用于武器制造、工业发展。而且,成立银行,必将极大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赵桓梳理一下思路,道:“朕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成立由国家管理的钱庄,发行类似交子一样的纸币。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国家来做这件事情,百姓也相信,应该不会引起太大的波动。如今,国家年年开矿,制钱却是年年不够用。听说,许多藩国直接用我们大宋的制钱作为流通货币使用,而国内的不法商贩收集制钱融化制造铜器,一本万利,屡禁不止。发行纸币,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了。而且,军器监会需要很多铜用来生产武器,看来,必须这样做了。”

    官家一个主意连着一个主意,以张邦昌为首的宰执,真是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跟不上官家的思路啊!

    不知不觉,已近午时,赵桓吩咐宰执们就在殿内用膳,然后接着议事。

    午时两刻,大宋官家赵桓在垂拱殿与宰执共进午膳。

    下午,议事至未时末,决定成立“帝国银行”,为筹建帝国银行,定于二十日之后于上林苑,官家接见全国商户代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