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暮鼓晨钟(1) (第2/3页)
不过的理由。事实证明日后,戚继光用适当的战术和良好的训练打造出来的戚家军,最终还是击败了倭寇。可是倭寇之患一直困扰了明朝二百年,朱植决心一定要帮沿海民众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朱植道:“勉仁啊,倭国是我藩属不假,但他如果纵容海盗充当倭寇就有罪,如果我们对倭寇之祸不闻不问,任由他发展。如何能对得起沿海的百姓。日后我们到了辽东,这倭寇也是我们的祸患,如果不除,我是睡不着觉的。”
杨荣正色道:“殿下教训得是,只是对于倭寇,我朝历来不太重视,恐怕殿下空有平倭之志,但得不到朝廷的支持。”
朱植道:“朝廷不干,我们干,朝廷不支持,我还是要平倭。平定倭寇最重要的是海,如果我们仅仅在陆地防御,倭寇来骚扰,我们只能被动防守。所以到辽东之后,我要把这种策略改成主动进攻,造船造炮,有朝一日打到倭国去,既然他们不管,那咱们就该替他管管。”
铁铉道:“固然如此,辽东也没有水师啊。”
朱植道:“没有就造,造了就练,一年造舰,一年练兵,三年平倭。这是我考虑的平倭之策。最重要的就是造船,鼎石是否知道我朝哪里造船技术最高超?”
铁铉道:“泉州自宋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港口,那边的造船技术是最好的。除此以外,我知道昔日方国珍来降,带来了许多船舶的图纸,如果可以借一些出来,再找来一些造船工匠,应该能造出远航战舰。只是造舰耗费良多,纵使朝廷也难有此财力。”
朱植道:“钱好办,关键是船舶的图纸和工匠。二位不知是否愿意助我平定倭寇之患?”
杨荣和铁铉都一同拱手道:“愿追随殿下平倭。”
朱植道:“好,鼎石,你先到兵部借来这些船舶图纸。明日我就上朝,向父皇秉明,求得他老人家的支持。”
朱元璋对倭寇不是不想管,而是根本没精力管,他面对着朱植的奏对,十分无奈。平定倭寇缺的是银两,造船造炮,那个不需要钱,洪武年以来,国家岁入三千万石左右,连年征战不止,国库没有多余银两造船。
朱植向朱元璋夸下海口,只要放权给他建立一支舰队,可以在五年之内平定倭寇之乱。朱元璋对他的提议很感兴趣,问他有什么办法搞钱。朱植第三次向朱元璋提出了在辽东进行贸易的提议。
朱植道:“商业者,与名争利是事实,可是却切实为国家带来很大的收入,终宋一朝,商业繁荣,为国家每年带来二千万贯的税收,几可抵上大明一年的岁入。再者于辽东兴起商业,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用商品向胡人倾销,推行平胡策略。父皇,可否在辽东一地先试行,再视情况如何加以改进。如果搞好了,非但辽东不需要花朝廷一个子,兴许几年之后还能向朝廷纳税。”朱植提出的正是日后邓设计师的特区策略,由一地开始,成败利弊都在辽东试行。
朱元璋考虑了一下,这倒未必不是一个办法,辽东离中原较远,即使有了弊端也未必能影响到中原根基所在,至于钱不钱就他倒无所谓,难道你一个辽东能养活一个国家吗?想来想去,朱元璋还是决定让朱植先行试验发展商业,开海禁。另外也许他造穿建海军,但条件就是不能伸手向朝廷要一分钱。
有了朱元璋的点头,朱植总算把心放了下来。他很清楚自己到辽东之后的发展,很容易引起朝廷的猜忌,如果不及早打下一些伏笔,等日后再来做工作那可要麻烦多了。
朱植有了“尚方宝剑”之后,立刻跑到老丈人郭英家里借了三千两银子,郭英见朱植不说,也不好问,既然王爷女婿开口,三千两可是小气了点,干脆一次借了五千两。朱植又从自己的用度中挤出了两千两,交给郭铭带上,命他到浙江温州、台州,福建泉州、福州等地雇佣造船的工匠。规定每人每户安家费二十两银子,一年暂定十两银子的年薪,预支两年薪水。朱植嘱咐郭铭一来要招到真材实料的工匠,二来人数多多益善。
铁铉也从兵部借来了船舶图纸,这些图纸可让朱植大开了眼界。敢情咱们老祖宗在这么早的时代已经能造如此巨大的舰船。看来郑和驾着这样的船下西洋,那些小国见了还不跟外星来客一样啊。原来,到了元末明初,我国的船舶主要以福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