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9.暗流涌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59.暗流涌动 (第2/3页)

  不过也有很多属于国家部门的研究人员带着学生过来了,他们对杨武也很感兴趣,他们曾仔细的研究过关于杨武的影像资料,推断这是一种返祖现象,不过这个基因所处的年代还要进一步考察才能确定。

    现在考古基本认定狮类起源于非洲,而却在欧洲得到发展壮大,其中最古老的被称为化石狮。

    这些考古学家一致的认为“辛巴”返祖的基因来源于洞狮,因为在狮子的进化途中,也只有洞狮最接近“辛巴”的表现了。

    洞狮起源于化石狮,到了距今50万年前,化石狮已广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有化石记录显示,其中一些成员开始“走出非洲”并独立演化。

    进入亚洲东北部的成员演化成了杨氏虎,而进入欧洲的化石狮适应了山地和相对寒冷的气候以及猎物的构成,体形进一步增大,进化成了新的亚种——洞狮。

    洞狮的适应力很强,在距今30万到10万年期间,洞狮的足迹就遍布了欧洲北部和中部的草原、苔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不过很明显,它们不太适应密集的森林或较深的雪原。

    洞狮化石在欧洲最西分布达英伦三岛,最东进入西伯利亚。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草原上的各类马、骆驼、野牛和猛犸象幼崽,也许就是追踪这些迁徙性很强的猎物,它们中的一支通过了冰河时期的白令陆桥,进入了陌生的北美大陆。更加广阔的原野迫使它们演化出长长的四肢,以利于更快的奔驰。

    于是另一个奇迹——美洲拟狮亚种出现了。

    这些新大陆的狮子身材修长,比现代非洲狮大25%左右,雄性平均体重可达235千克,但少数化石显示其最大者几乎和最大的洞狮一样大。它们的犬齿也非常发达,上犬齿长度常常超过10厘米,几乎不逊于各类剑齿虎。与此同时,留在非洲的化石狮也逐渐进化成现代的非洲狮。

    与现今的非洲狮相比,洞狮身体的各个部位都相应增大,只是尾巴较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