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8章 屯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78章 屯田 (第2/3页)

期的困难时间,虽然南中气侯温暖,无需向北方那样一年只产一季粮,春种秋收,但就算是双季稻谷,也需要时间来让它生长,更何况开垦所用的工具种子,这些难民也是极度地匮乏。显然那种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经是不适用于南中的生产了。

    刘胤率先提出了屯田的计划。屯田之法也不是刘胤的首创,早在三国初年,曹操就曾在豫州和淮南大规模的屯田,既有军屯,也有民屯,还专门设有典农校尉和典农中郎将来管理。曹操的屯田政策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原赤地千里白骨于野人尽相食的粮荒局面,为曹魏势力的崛起立下了殊功。

    蜀汉在屯田这一方面做的显然没有曹魏的好,除了在汉中和沓中有些小范围的屯田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屯田,而且这些屯田也基本是军屯,并非是民屯。汉中和沓中的屯田也是为了给北伐前线筹措粮草,还没有上升到以屯田来提升国力的高度。

    蜀国的军队常年地征战在外,以打仗为主,屯田这些“小事”自然不放在他们的心上,但现在看来,蜀国必须要向曹魏学习才是。

    刘胤提出的方案中,军屯和民屯并举,互不牵连,民屯以五户编为一伍,十户为什,百户为屯,千户为部,每部设一屯田校尉主管,种子农具耕牛等则由官府来提供,产出的粮食到时候由官民五五分帐,屯民先期所需的口粮则由官府供给,等到有了收成之后,再行返还。

    屯田方案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朝廷对难民进行集中管理,将所有的人力物力进行合理地分配,以提高生产效率。一农一户的经营模式对于一片荒芜的南中大地而言,力量过于单薄,只有整合起来全部的力量去开垦屯田,才可能产生效益。

    否则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将流离失所,饿死于山野之间。

    刘胤的方案得到了张绍和霍弋的支持,并很快地进行了实施,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