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战》里的几个典故 (第2/3页)
贼匪藤牌扎针。”打仗都是“贼匪未近,即滥施枪炮,当子尽枪热,不能再放。贼匪即以藤牌滚刀扑我,前排站立不定,惟有后退。”所以向荣打仗一般都是控制很多预备队,讲究回环轰打,所以一般吃亏不大,甚至被称为名将。
PS:鸟枪的准头和杀伤力也实在不怎么样,想一下打死人基本很难。一次鲍超和陈玉成激战,双方主帅位置不过几百步,列阵大斗,鲍超调集全军,凑了200把号称的“准头枪”,对陈玉成狠狠打了一气,结果人家半根毫毛没伤着。
湘军之类的练勇呢?好一些,但也有限。因为本来曾胡二人就是最不提倡“以身向土木炮石攻打”几次出名的肉搏格斗,一次就是太平军的“飞将军”曾天养先单人独骑刺伤塔齐布的坐骑,自己却不小心马失前蹄反而被刺死了。湘军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立住阵脚,以炮铳轰打,偶有攻扑。也不过是抛火罐,扔药包。绝少大部队白刃列阵而进的。
我们大清朝的军队,自己装备还没进化到火器化,作战观念倒是相当的火器化了,讲究以火器来做主要杀伤力量,绝不提倡肉搏。
而当时西方的军队,却是出乎意料的重视肉搏。大部队列出完整阵线,上刺刀作白刃冲锋的战例比比皆是。这种白刃冲锋,需要极大的纪律性来约束。对神经的震撼是惊人的。不要以为洋鬼子不敢和我们打白刃战。恰恰相反,洋鬼子认为和我们打白刃战是最合算的。对射的话,清朝一般炮台炮位都不少,虽然“火yao为不均匀的颗粒及劣质硫磺,发射后有浓烈的臭味,火炮火门的位置开得不对,炮管内壁凹凸不平,炮床为最不科学的设计…………”但是打起来伤亡也没法控制,一般在炮台后面,忍受着对手的开花弹,清朝士兵还有不逃跑的勇气。但是往往一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