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政体的抉择 (第2/3页)
建议采取美国的共和制,地方自治,成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这样朝鲜、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纳入中国的版图;盛宣怀则建议采用法国的共和制,组织责任内阁,中央适度集权,收回各省的铁路、电报、教育等权力;严复觉得共和制不符合国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宪比较适合当时的国情;刘铭传一拍桌子,提议推举曾纪泽称帝,开辟新朝,持这种想法的淮军将领不在少数,李鸿章也表示大力支持,张之洞没有表态。消息传来,吴王曾纪泽也左右为难,他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没有“总统”的概念,忠孝节义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是建立德政的基础,一旦没了君主,社会必定会大乱,他也想称帝创立新朝,开万世之太平,但对各省督抚,特别是蒙古、西藏、新疆等地方是否会拥立他当皇帝,没有把握,一旦中国陷入内战,泰西各国就会趁机培养各自的代理人,瓜分中国。
就在吴王曾纪泽举棋不定的时候,西安传来消息,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强势复出了!他赶到西安,闻知慈禧太后的死讯后,光绪皇帝又失踪后,立光绪帝同父异母弟的爱新觉罗.载涛为皇帝,载涛当时才五岁,恭亲王便宣布担任摄政王,恭亲王奕訢上台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流放了端王,废黜了端王载漪子溥隽的大阿哥之位,斩杀了亲近义和团的刚毅等大臣,向洋人示好,并承诺进行宪政改革,争取泰西各国的承认。
加上载涛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是过继给钟郡王奕詥的嗣子,皇族血统比较亲近,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山西巡抚毓贤等旗人督抚,还有江南大营的六万旗军,纷纷宣布效忠新皇帝,满洲,也就是包括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三省在内的满族,还有蒙古王公等也宣布效忠清廷,中国大有分裂为满汉两个政权之势。
恭亲王还发电报给曾纪泽,要曾纪泽承认载涛为新皇帝,迎接新皇帝回北京,重整朝纲。
曾广孝也开始琢磨着这风云突变的时局,他原本以为解决了慈禧太后,曾纪泽就能顺利当上大总统,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病休了多年的恭亲王,而且看恭亲王办事雷厉风行,毫不含糊,还是宝刀未老,曾广孝派家仆去送信,约袁世凯、容闳、谭嗣同、梁启超、严复、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半夜到自己的军营商议对策。
家仆前脚刚出门,袁世凯就领着一人前来拜访,来人身穿青衣,笑吟吟地上前抱拳行礼,此人正是张佩纶,他此时满面春风,—八字胡,体态偏肥,常见的官员颟顸模样,完全跟刚戍边回天津时胡子邋遢,脸上脏兮兮,目光呆滞的穷酸书生判若两人。
原来,张佩纶入李鸿章的幕僚后,协办李鸿章的文书,掌握机要文件,当了个心腹师爷。入幕半个月后,张佩纶在李家后院的槐树下审读自己流亡戍边时的著作,摇头晃脑,悼念妻亡,泪流满面,全然没有主意到曾纪泽的女儿李菊耦站了身后。俗话说,“文章憎命达”,戍边时张佩纶生活凄苦,妻子也病亡,所以他的文章文采飞扬,饱含深情,打动大家闺秀的才女李菊耦。李菊耦漂亮温婉,此时二十二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大龄剩女了,还没有寻觅到配得上自己的夫婿,于是主动上前攀谈。张佩纶时年过四十岁,两人相差十九岁,李菊耦这个“大叔控”对张佩纶遭遇十分同情,后来请李鸿章请张佩纶做了自己家庭教师,一来二去,日渐生情。李鸿章也很大度地把女儿许给了张佩纶,成全了一对佳偶。李小姐不只拿出私房钱,给张佩纶买了一座旧宅,平时还和他读书吟诗,收集善本古书,怡然自得,张佩纶此时自然春风得意,完全没了亡妻之痛。
曾广孝知道李鸿章和张佩纶关系不错,抱拳回礼,道:“幼樵兄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张佩纶道:“我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曾广孝于是请他到客厅上座,张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