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少年袁世凯(4) (第2/3页)
第三位是传授八股制艺的谢廷萱,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专门为官府子弟授课的。
袁保恒命人在袁世凯的书房大门上贴了“闲人免进”封条,特意把弟弟袁保龄的书桌也安排在袁世凯的书案旁陪读,让两人互相监督。他还让秋伊每天鸡叫第一声,就唤袁世凯起床晨读,饭菜都送到书房,晚上半夜才能熄灯就寝,隔三差五袁保恒还要进行抽查,完全是现在高考应试教育的读书模式。一夜之间,袁世凯仿佛回到了穿越前,还出不了书房,苦不堪言,他心一横,埋头苦读!
第四天,袁保恒刚上完朝回到家,换了一身蓝羽缎锦袍,外加青缎马褂,脚下一双乌靴,准备去书房看看袁世凯读书读得怎么样了,周文溥、张星炳、谢廷萱三位老师就相继推门而入,都灰头土脸,面带愧色,“袁学士,你还是另请高明教导贵侄吧,鄙人才疏学浅,恐怕不能胜此重任。”
“你们一个个才高八斗,怎么会教不了他这黄毛小子呢?是不是我侄儿顽劣,得罪了几位,我给你们赔不是,待会去好好教训他!”袁保恒一听,急忙挽留说。他还让仆人拿出这三日的薪银给三位老师。他以为是袁世凯调皮捣蛋,少年袁世凯在恶搞老师方面是有前科的,袁保庆当年在济南任知府时,携带家眷到任,聘请了一位叫王志清的举人担任袁世凯的启蒙老师,袁世凯觉得这位迂腐先生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风高月黑的夜晚,他捉了萤火虫放进玻璃瓶里,埋伏在王志清下馆必经的路上,等老夫子走近,憋着嗓子弄出几声鬼叫,吓得王志清以为遇见了真鬼,大病一场,搞清楚是袁世凯的恶作剧后,王志清愤然辞馆,再也不愿教这刁顽孩童。
三位老师连连罢手和摇头,“确实是大人的侄儿天资过人,近乎妖孽,我等老朽怕误人子弟,你还是另请高明吧。”然后,连银子都没拿就灰溜溜从后门走了。
“近乎妖孽?”袁保恒不信那邪,手提戒尺,蹬蹬就闯进袁世凯的书房,准备狠狠教训一下这个顽劣的侄儿。
在教训袁世凯之前,袁保恒决定先给他来个下马威,免得师出无名。他随手拿起一本论语,让袁世凯背诵其中的《劝学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袁世凯一甩辫子,摇头晃脑,竟然背得一字不差。袁世凯脑子的天才按钮开启后,经过了头疼升级,记忆力比常人至少强了百倍,这些百字左右的东西,自然不在话下。
袁保恒大吃一惊,不肯就此罢休,拿出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字,那时候算是长文了,让袁世凯背诵,袁世凯竟然也背得一字不差。再一检查,吓了袁保恒一大跳,四书五经袁世凯都能应对如流。他发现这个侄子不仅过目不忘,对答如流,还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在古代还是十分奏效的。
袁保恒暗自慨叹,看来那些老师不是谦虚,实在是他们没本事教他了,于是袁保恒在京城四处托朋找友,为袁世凯寻觅更好的家庭教师。他走马灯似的一连换了七八个老师,没有一个能教得了袁世凯的。给袁世凯找老师渐渐成了让袁保恒头疼的事。他见袁世凯功课确实很牛,便允许袁世凯出门溜达,熟悉北京城的环境,家丁们也渐渐放松了对袁世凯的看管。
那天,吃过早饭,天气闷热,让人心情十分压抑,袁世凯想起沈小婉,再看不进书,放下书卷,趁着看门的家丁去茅房解手的间隙,一个人悄悄从后门溜出了袁府。
袁世凯路过文化街附近的裕泰茶馆,闻到一阵阵茶的清香味。那是一家百年老店,“高大上”的两层清阁楼,外面有一铜像,一位掌柜模样的人戴着黑圆毡帽,弯腰作揖,恭迎四方来客,里面方桌木椅,陈设雅洁。
在晚清,满族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茶馆是他们消遣时间的地方,他们经常提着鸟笼去喝茶。所以北京城内茶馆遍布,上至达官贵人,下及三教九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