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曾国藩的心思 (第2/3页)
无策,唯独对汉人的防范,尤其是对握有重兵的汉人的防范,却是老谋深。眼下虽然湘军兵力在苏、浙、赣、皖南等处占着绝对优势,但官文、冯子材、都兴阿等环伺四周,尤其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虎视眈眈。所有这一切,似乎早就为着防备湘军而部署的,只等湘军一有反叛端倪,便会四面包围。还有左宗棠、沈葆桢,位列督抚,战功赫赫,对曾国藩的不满情绪早已暴露,而朝廷竭力笼络,有意扩大内部裂缝,从而达到分化的目的。即使侥幸黄袍在身上穿稳了,他还要想着心高气傲、倔强狠恶的九弟,斧声烛影,千古之谜,老九不就是赵光义吗?
帝王之术,曾国藩不是不懂,他不太愿意把自己推到那样的处境。失败了,固然理所当然地要遗臭万年,猪狗不如;就算成功了,过去自己所说的那些忠诚敬上之类的话,不都是欺天瞒地的谎言假话?那些告诫子弟的谆谆家教,不都会成为后世训子的反面教材吗?一生抱负,千秋名节,都绝对不容许他曾国藩有丝毫不臣之念!还有,金陵已攻下,举国都盼望早息战火,铸剑为锄,若自己再树起反旗,岂不又把千千万万的人重新拖入血火之中?
笔直上升的烟柱忽地断掉,第二枝香也已燃完,要细心思考的问题太多了,曾国藩下得床来,又点上一枝。既然不起事,就必须更加事事小心谨慎,务必取得朝廷的充分信任。曾国藩想,最使朝廷放心不下的,便是手下这十多万水陆湘军。数百个军营皆系将官私募,三千里长江无一船不挂曾字旗,这在本朝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怎不令太后、皇上心神
不安?卧榻之侧,岂容旁人安睡?哪朝哪代的君王不是如此!况且进城后湘军的表现,也足使曾国藩失望了。不如裁去五万,既令朝廷放心,也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
北京,紫禁城。恭亲王面带喜色,疾步来到勤政殿,启奏两宫皇太后,报喜:”天京攻克!”
慈禧与慈安均是脸色一喜,慈安长松了口气,拨弄着佛珠,口中吟道:“多谢佛祖保佑,保我大清江山永固。”
慈禧也道:“天京攻克,长毛也就跟着灭了,这总算是了却了咱们的一桩心腹大患,先帝在天有灵也必可宽慰了。曾国藩那一家,可算为咱大清立下了大功一件呀。”
恭亲王点头道:“圣母皇太后说得是,曾氏一门三杰,力挽狂澜,为大清立下奇功,咱们也是该商量该何封赏他们了。”
慈禧向慈安道:“姐姐,你觉着该怎么赏他们呢?”
慈安怔了一怔,道:“哀家记得先帝曾有圣言,攻克金陵者封王,先帝之言为重,就按他的意思办吧。”
慈禧微微一笑,道:“那六爷觉得该怎么着,封曾国藩个王吗?”
恭亲王显得有点不情愿,道:“先帝是说过这样的话,不过当时长毛声势正盛,先帝又龙体有恙,当时说这话可能是有点急。我大清自入关以来,汉人封王者,不过吴三桂等数人,可他们却……”
慈安有点不解:“六爷说得有点严重了吧,你不是一直都说曾国藩是个大忠臣吗?怎么将他和吴三桂相提并论?”
慈禧一哼,道:“就算他是个忠臣,若是给他封个王,那些八旗贵戚们能服吗?”
恭亲王道:“那圣母皇太后的意思是?”
慈禧又摆弄起了茶杯,笑道:“哀家和姐姐都是妇道人家,拿得了什么主意呢,这事儿啊。还得六爷看着办吧。”
恭亲王沉思片刻,道:“先帝之言,众人皆知,若不封王,我们还要想一想该如何说。”
“哀家这有几个折子,六爷可以看一看。”慈禧让安德海拿了三个折子给恭亲王,这是三个御史的参折,全是对着他曾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