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旱季攻势 (第2/3页)
中被打垮,兵工领域的主要军火需求实际上就是近卫部队中的一些精良装备的更新与维护乃至训练方面的需求,再加上各地治安部队的兵工需求。比当年曾经在欧洲流行过的乌托邦还要过:每人每天只需要朝九晚五的工作四个小时就够了。虽然为了方便六班倒以外没有明确的节假日,但全年算下来工作时间比福利社会时代的西欧还要低不少。
张海对于后来中国社会兵工领域的诸多弊病也曾经了解过一二,在西征结束之后才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环境下的无奈产物。和平年代没有多少兵工生产任务,但是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军火的需求量就会猛增,很多情况下临时扩充转产动员是来不及的,这就只能维持一个庞大但低效的军工体系。解决这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只能是通过其他手段。
早在西征刚刚结束的初期:社会上新一代年轻人中甚至军队内部的不少人就有这样一种主张:新朝乃至做为武装力量的新军主力部队在整个世界上已经天下无敌,但在新大陆乃至旧大陆上其实还有很多人口在有效的统治之下。除了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黑非洲之外,东南半岛乃至天竺大陆依旧没有纳入新朝的统治之下着实让一些人并不甘心。
而张海却终究不少的顾虑:如果新生的社会形态没有稳固到一定程度,将精锐武力扩充到十万以上的规模必然会对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恐怕后来民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缩影。因此直到一统天下只争朝夕的近代化进程持续了二十年之久,自己在社会上的威望与影响力被证实并没有多大滑坡的时候才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和战备。
老一代新朝兵工人很多都还记得那个任务繁重的岁月,为了生产出折合两三千万两价值的兵工而把十万大军在这个时代可以达到的技术条件下武装到牙齿,而在整个新朝重新进行战备生产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