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全铁轨道(二) (第2/3页)
时间才有可能小规模推广的新鲜事物测试中的蒸汽机车大概高峰运行二十马力,长期稳定运行十马力左右的水平相比马车唯一的优势是可以更平稳的行驶,而不像马车轨道那样因为马在行驶中的速度不确定行从而需要留下更多冗余运力规模按照中央大学的改进进度计划概算,大概比有轨马车可以提高一倍左右问题也在于没有粪便肥料做为维护费用的来源考虑到可能增加一倍运力的整体效能,也差不多是二十年左右收回成本的样子。
张海却知道从煤炭工业到蒸汽机车,都不会只停留在刚刚相比人畜自然效率稍稍有那么一点儿经济意义的低水平阶段哪怕蒸汽机的热效率再提高一两个百分点,成本再下降三四成左右,也会有质的不同,并会有比重型马和中型马拉载的车辆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在估算了经济成本和效费比之后,另外的问题就是铁产量了
明代前期全国的铁产量大概万吨左右的规模,而实际上在明朝中后期,全国的铁产量就增加到了三万吨到五万吨左右的规模之所以不能像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法国那样高,实际上是因为明代的中国并无欧洲大航海与全火器化时代那么多的用铁需求大多数铁仅仅是用于农具铁而农具铁之外的军兵和手工业传统用铁规模都是很有限的。
继承了大量欧洲资源后的新朝钢铁工业也主要是向这冷锻加工与质量的方面发展,全国的钢铁产量在新朝二十年之前还长期停留在六七万吨左右的水平上比起文艺复兴晚期的欧洲乃至西征以前全面扩军备战时期的某些年份还有所下滑只是钢产量显得比较突出而已,竟然在这个时代达到两万吨以上的规模
按照每年修建铁路一千公里折合约百万米计,每年的钢铁需求规模按照每米五十公斤的标准也达到五万吨上下的规模,对于如今的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