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施恩于民 (第2/3页)
力使用一年时间能够得到的多,至少也是不逊色之。我们可以规定:如果哪户人家没有按照要求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接受教育,那就要承担日人时代的负担。哦,外加我们可以包办这些孩子们的一切食宿甚至所需的衣服费用,想来就不会有几个不开眼的人了。”
队伍在中原等地征战的时候,如果是在口音不同的地方打探消息,儿童是最容易的突破口。如果常住的时候像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争取民心,最合适的手段就是这种军办学塾。当然那个时候的队伍家底不厚,不会许以这么高的重利。这样的重利集中中诱导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对于当地民众极大的福利了。
“硫球一带民间的儿童不少,我估摸着要是把年龄从四岁到十一岁少年之前都包括进来,搞不好真会有两万左右的男童,这些孩子除了每年给予折合十几两银子的利益,我们还要为教育倒贴衣食住行至少每人每年十余两,第一年还有可能更多,这算下来成本都至少有五六十万两了,对于岛上的顶多十万民众,是不是太多了点儿”也有的人有些疑虑。
最终还是王永拍板做出了决定:“这次出征除了队伍所需要的给养,硬通货就带了四十万两,说明这个成本是师傅所能接受的,加上我们在岛屿上缴获的这些,完全可以在许以重利的情况下完成在硫球一带的普及教育,更不用说在这硫球一带所需要的文具也有不少。我们第七旅当中大约还有一千名左右的官兵这十多天的时间来除了战备训练还花了不少工夫进行教育方面的临时培训,虽然未必合格,但也应该够用了。”
当晚上的时候王永来到译馆的人乃至几十名抄录工人所在的军帐内才知道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之前带来的告示印刷模板从文字上就错了,所带了不少蒙学教材从根基上也错了。硫球民间所使用的文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