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以德报怨(五) (第2/3页)
得当年秦国遭遇大旱的时候,君父在炽烈的阳光下为秦国百姓求雨,差点晒死。最终感动上天,为秦国降下甘霖,拯救了秦国数万百姓。你怎能说夷吾没有做过伤害百姓的事情呢?”
“国君,天下大旱,国君祭天求雨,有成功的时候,也有不成功的时候,但是派出使臣外出为百姓借粮,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以国君之见,那个更有效果呢?”
秦庭不再说话,谁的心里都清楚,肯定是借粮来的更加有效了。
“纵观战争成败的三大因素,秦晋各占一半。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此时的晋国正处在为难之中,若秦国此时出兵占领晋国的土地,难免有趁人之危的嫌疑,势必会激起晋国百姓的极力反对。到那时秦国若想成功可就难了。”
趁人之危从来都会招致对方国家的极力反对;更何况春秋时期所有的诸国国出兵都想打着“仁义”的旗号,秦国自然也不例外,想入侵晋国,但还不想背上趁人之危的恶名。
“那以相国之见,秦国应当如何?”既然秦公任好不想背上不义的恶名,那么此时出兵晋国就没有多大的可能了。
“借粮给晋国。”。
百里奚此言一出,秦公任好还没有说话,丕豹先不愿意了,“相国,秦国此时借粮给晋国,无疑是养虎为患,等到夷吾缓过神之后,说不定还会在对秦国行不义之事,我们不得不防啊!”
“晋国对秦国行不义之事,那是晋国夷吾的不对,但是秦国没有必要与他一般见识,拿晋国百姓的性命做赌注。更何况有负于秦国的,乃是夷吾,不是晋国的百姓;但是受到饥荒威胁的却是晋国百姓,秦国不能因为晋国的国君有负于我们而让百姓受灾。如果真到了下一次晋国再次向秦国行不义之事的时候,也就是秦国向晋国发动战争的时候了。我想一旦两国开战,秦国肯定会占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丕豹虽然还想说些什么,但他也知道百里奚说的有道理,更何况此时的百里奚已经在秦国君臣的心目中具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