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欧洲来信 (第2/3页)
,这种只赚不赔的好事,大家都愿意干的。但是穿越者的统治力量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推翻的。
就在汉堡原市长准备掀起“正义的审判”时,宁凤晨本着“宁可错杀一万,不能漏过一人”的强硬态度,狠狠地镇压了起事的诸人。他采用的手段基本上和晏世轮一样,都是那种就地斩首、行刑。这帮外厉内荏的欧洲孙子们,何时见过这个?如此血腥,如此野蛮的行为立刻在汉堡大街巷上上演。因为上游社会对底层死活的不理不睬,所以,在看到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大老爷们被就地斩头,数量居多的普通民众还是十分喜闻乐见的。
终于,宁凤晨平定了所有的“叛乱”,扶植了平民出身的一位汉堡市民做新市长,这样,汉堡港才算真正的落入了金乡军之手,为今后金乡军打入欧洲,实现了开天辟地之举,看到这里,晏世轮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自己和宁凤晨的努力下,终于改变了历史。然而自己的劣势还是十分明显的,没有陆地上的支持,任凭自己已经发展出了一支战力还算不错的海军,但是面对只有几万人口的汉堡市,仍然大费周章。就目前这儿人口,如何去与后金拼?发展、人口、地盘、银子,我全都要!晏世轮狠狠地想到,然后,继续往下看——
在描述完了这场宁凤晨自导自演的大清洗行动后,宁凤晨在信的末尾,描述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他在欧洲发现了一位牧师,就是来东方传教的那种,宁凤晨在知道他是谁之后,直接命人在地上“就地正法”。砍下头颅后,宁凤晨道:“特么的,中华虽好,不是尔等所能染指的”他杀的是谁呢?——曾德昭。
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年到达中国南京,16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他在中国呆了年之多,对当时处于明朝末期的中国,应该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福建省)这个省滨海,是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又一个优良港口,当地的勤劳百姓,把货物运往马尼拉、日本等地区”,“在海关……有更多的方便。没有堆放、过磅和检查货物的房间,也不需从船上取出货物,只察看一下并根据商人的簿册,征收一笔适当的税。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带着奴仆,载运五、六口箱子以及许多其他物品,他从一地赴另一地时,一般都把东西留在船上,并不打开检查。更不付税。这对欧洲的海关和税务所是一个好榜样,欧洲的穷旅客遭到凶狠野蛮的劫掠搜夺,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还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税”明朝的中国人眼界宏大,心胸开阔,能热情积极的引进吸收外国先进的事物,这从曾德昭的记载中也得到了证明!
而到了将近两百年后的满清统治下。那个“英明圣武”的乾隆皇帝写出的却是这样愚昧的令人鄙视的文字“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所产茶叶、磁器、丝筋,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看到这里,晏世轮也是大骂一声,特么的。这帮愚昧野蛮的游牧民族,恨不得尽杀之。随后,晏世轮不解起来。这个曾德昭传教士怎么惹到宁凤晨了,杀他干嘛?
随后,后面一段文字,让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