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零章 浑水(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一零章 浑水(四) (第2/3页)

日本在华间谍头目根津一。同年4月,书院因义和团运动爆发,迁至上海高昌庙桂墅里,更名为“东亚同文书院”,从日本各府县招募公派留学生,培养“中国通”情报人员,每年约百余人,学制3-5年。

    东亚同文书院下设“调查部”和“调查编纂部”、“支那研究部”、“东亚研究部”等机构。

    日本学生在临近毕业时,由书院组成小组,提供资金、安排线路、派到中国各地,进行为期3个月的“毕业大旅行”,实际为情报侦察。

    调查旅行历时最长的一次,是2期生林出贤次郎于1905年的新疆调查旅行,共274天,跋涉天山北路,直抵中俄边境的伊犁(此人后来成为伪满皇帝溥仪的随从翻译)。

    学生将所获情报编辑成册,名为《大旅行志》、《深入内地》、《大陆漫步》等。他们把搜集到的政治、经济情报撰写成所谓的调查报告,每年印五份抄本,分别提交日军参谋本部、外务省、农商务省,东亚同文会、同文书院也各保存一份。

    后来以这些调查报告为基础,同文书院出版了《支那经济全书》和《支那省别全志》,类似于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普查。毋庸置疑,这些调查报告为日本制定侵华政策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情报。

    该间谍机构在华活动45年,培训了5000多名情报人员,仅毕业大旅行侦察线路,就多达700余条,足迹遍及中国各地,积累了如山资料,多保存于爱知大学。

    1918年,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增开中华班,招收中国籍学生,共办11届,毕业生约百人。这批人中包括后来的国民党“中统”头目——李士群。

    1919年,东亚同文会为培植亲日势力,决定以退还庚子赔款为名,在天津、汉口设立同文书院附属学校,由众议员柏原文太郎筹办。1921年12月,天津同文书院在海光寺日本兵营附近成立,主要招收中国学生,1925年改为“中日学院”,该校校址即为今天的津师范大学北院。

    范杰看着一个个从中日书院进出的中国学生,心里发出一阵阵的寒意,这就如同后世的孔子学院一般,为同化他国学生而存在。

    范杰在门口站了一会,便走向门岗。

    “您好,在下村上春树,有事拜见藤江真文总务长,请予以通传!”范杰拿出井上次郎交给自己的介绍信,递了过去!

    很快,就有人出来将范杰迎了进去,范杰整了整衣服,脑子极快的转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破绽之后,才跟在来人身后慢慢的走了进去!

    “村上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