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末三国地理简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汉末三国地理简介 (第3/3页)



    武陵郡:临沅,湖南省常德市。(潘浚)

    零陵郡:泉陵,湖南省永州市。(蒋琬黄盖刘巴)

    长沙郡:临湘,湖南省长沙市。(桓阶)

    桂阳郡:郴县,湖南省郴州市。

    江夏郡:西陵,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刘焉刘璋父子费祎)

    南郡:江陵,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马谡杨仪向宠庞统)

    南阳郡:宛县,河南省南阳市。(许攸黄忠李严邓艾文聘何晏来敏魏延)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190年,荆州牧刘表移治南郡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

    208年初,孙权军击杀江夏太守黄祖,夺得半个江夏郡。

    208年,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从南阳郡中拆分出南乡郡,从南郡中拆分出襄阳郡。这便是著名的荆襄九郡,曹操短暂地拥有了荆襄九郡中的八个半。

    209年,赤壁之战后的刘备攻取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孙权派周瑜攻下南郡。此时荆州九郡,曹孙刘三家的占有比例是3.5比1.5比4。

    210年刘备从孙权手中借来南郡(主要是为了以南郡江陵城作为北伐的出口)。曹孙刘占有比例变为3.5比0.5比5.

    215年,曹操征张鲁,孙权向刘备提出领土要求。刘备迫于两线作战压力与孙权谈判,双方沿湘水划界,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归刘备,长沙郡、桂阳郡、江夏郡(半个)归孙权。曹孙刘占有比例为3.5比2.5比3。

    219年,孙权背信弃义,撕毁盟约,派吕蒙偷袭关羽得手,刘备失去荆州。曹孙刘占有比例为3.5比5.5比0。

    三国时代的荆州分为魏属荆州和吴属荆州。

    魏属荆州治所定在襄阳郡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吴属荆州治所在南郡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

    魏属荆州并不仅限于汉末荆州的三个半郡,215年,曹操得到益州汉中郡后便从汉中郡分离出上庸郡、西城郡、房陵郡划入荆州。219年刘备军将领刘封、孟达一度占领房陵郡和上庸郡,但刘封、孟达由于未曾救援关羽且二人不和的缘故而分道扬镳。

    220年孟达投降曹丕。曹丕将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不肯与孟达一起叛逃的刘封被诸葛亮力劝刘备处死。此后,这片从益州汉中郡拆分出来的土地虽然有一些名义和区划上的变更甚至有过孟达复叛的插曲但一直留在魏属荆州的版图里。

    237年,魏明帝从襄阳郡中划出四县设立襄阳南部都尉。

    备注:荆州的行政区划实际上极为复杂,为了方便读者理解,笔者大而化之,删繁就简,以下是较真儿的介绍。

    章陵郡:短暂地出现于刘表时期,208年被曹操废除,并入南阳郡。

    汉昌郡:210年孙权从刘备控制下的长沙郡攻下几个县城,设立汉昌郡。215年湘水划界,汉昌郡湘水以西的部分还给了刘备,划入了刘备名下的南郡。219年,孙权又得到汉昌郡在湘水以西的部分。229年,孙权称帝,撤销汉昌郡。

    宜都郡:208年,曹操从南郡分出的除了襄阳郡实际上还有临江郡。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219年,孙权占领宜都郡,从中拆分出宜都、秭归二县设置固陵郡。222年,孙权将宜都郡更名为西陵郡。临江郡(宜都郡)虽然早在208年就被曹操拆分而出,但可能是因为地域狭小且其归属长期与其母体南郡捆绑在一起,所以通常人们谈论荆州时只谈论荆襄七郡和荆襄九郡并未将其当一回事。

    义阳郡:曹丕一度从南阳郡拆分出义阳郡,不久撤销。司马氏篡魏后设义阳国。魏延,来敏糊里糊涂地就在史书上被写成了义阳郡人,实际上他们的籍贯应该是南阳郡。

    衡阳郡:220年,孙权从长沙西南部拆分出衡阳郡。

    临贺郡:226年,孙权设临贺郡,治所在临贺县,今广西省贺州市贺街镇。

    孙权死后,他的子孙又在荆州这一亩三分地上拆分出湘东郡(257年)、建平郡(260年)、始兴郡(263年)、天门郡(263年)、始安郡(265年)、营阳郡(266年)。

    扬州(历陈祎、陈温、刘繇、袁术、孙策,被孙权和曹操瓜分)

    今日位置: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治所:九江郡历阳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九江郡(淮南郡):阴陵,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刘晔蒋钦周泰)

    丹阳郡:宛陵,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陶谦朱治朱然)

    庐江郡:舒县,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周瑜陈武丁奉)

    会稽郡:山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区。(虞翻朱儁董袭贺齐)

    豫章郡:南昌,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吴郡:吴县,江苏省苏州市。(孙坚家族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凌统全琮)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汉末,庐江郡治所迁移至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此后皖城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200年,孙策攻下九江郡之外的扬州五郡,又从豫章郡中拆分出庐陵郡,治所在西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这便是注明的江东六郡。

    孙策遇刺身亡后,庐江太守李术反叛孙氏。孙权血洗皖城之后由于当时有多方势力盘踞选择了撤离。

    208年,孙权派贺齐征服黝、歙二县山越(名义上属丹阳郡),歙县一分为五,加上黝县共六县设立新都郡。

    214年,孙权拔皖城,庐江郡至此一分为二:

    曹魏庐江郡治所在阳泉县,今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

    孙吴庐江郡治所仍在舒县,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221年,孙权分吴属荆州江夏郡、吴属荆州庐陵郡以及豫章郡置武昌郡(治所在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

    236年,孙权从庐陵郡拆分出庐陵南部都尉(治所在雩都县,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260年,孙休从会稽郡分出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级市)。

    汉末扬州一度移治淮南郡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曹操移治淮南郡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

    曹丕篡汉后后,魏属扬州治所又迁回淮南郡寿春县。魏属扬州只有九江(淮南)、庐江二郡。

    吴属扬州,治所最初定于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至吴郡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而后又移至丹阳郡秣陵县(建业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益州(历刘焉、刘璋,归于刘备。汉中郡特殊,历苏固、张鲁、曹操、刘备,被刘备和曹操瓜分)

    当今位置: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州治所:雒县,今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县级市。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汉中郡:南征,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

    巴郡:江州,重庆市渝中区。(甘宁黄权王平张嶷谯周)

    广汉郡:雒县,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县级市(秦宓)

    广汉属国:阴平道,甘肃省陇南市文县。

    蜀郡:成都,四川省成都市。(张松)

    蜀郡属国:汉嘉,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犍为郡:武阳,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杨戏费诗张翼)

    犍为属国:朱提,云南省昭通市。

    牂牁郡:且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

    越巂郡:邛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县级市。

    益州郡:滇池,云南省昆明市澄江县。(孟获)

    永昌郡:不韦,云南省保山市。

    汉末三国变更概要:

    191年,益州治所迁移至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级市。刘焉派张鲁攻取汉中,假意背叛刘焉,切断益州与朝廷的联系。实际为刘焉不向朝廷上贡提供借口。

    194年,益州治所迁移到成都。刘焉死,张鲁拒绝服从刘璋,割据汉中。

    194年,刘璋将巴郡一分为三:巴郡、永宁郡、固陵郡(注意不要与孙权在荆州设置的固陵郡混淆)。

    201年,刘璋分巴郡为巴东郡和巴西郡,永宁郡复称巴郡。(233年出生的陈寿即巴西郡人)。

    214年,刘璋向刘备投降,犍为属国改为朱提郡。

    215年,张鲁投降,曹操从汉中郡划出部分土地并入荆州。

    217年,刘备从广汉郡拆分出梓潼郡。

    225年,益州郡改为建宁郡。

    交州(历朱符、张津、吴巨、士燮,归于孙权)

    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及越南中北部。

    州治所:龙编,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南海郡:番禹,广东省广州市。

    苍梧郡:广信,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士燮)

    合浦郡:合浦,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

    郁林郡:布山,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县级市。

    交趾郡:龙编,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内市。

    九真郡:胥浦,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清化省清化市。

    日南郡:西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平治省广治市。

    汉末三国变更情况:

    210年,孙权派步骘为交州刺史,交州南部的无冕之王士燮向孙权表示恭顺。

    217年,步骘将交州移治南海郡番禹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226年,士燮去世,孙权将交州拆分为交州和广州,平定士燮之子叛乱后,交州广州重新合并。

    264年东吴又把相当于今两广大部分地区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

    总结

    曹魏占有青州、幽州、并州、冀州、兖州、徐州、豫州、绝大部分的凉州、少部分的荆州、扬州以及极少部分的益州,得到汉灵帝留下的150郡中的121郡)。精华地区是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东北平原长期把控在公孙家族的手里)。另外,曹丕时代在曹真大破胡人联军之后还恢复了汉帝国丧失了一百多年的西域都护府。

    刘蜀占有绝大部分益州以及凉州武都郡,得到汉灵帝留下的150郡中的12.5个郡。精华地区是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孙吴占有大部分的荆州、扬州以及整个交州,合计16.5个郡。精华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当时珠江三角洲和红河三角洲尚待开发)。

    由于当时南北人口密度相差悬殊,北方的州只有今天半个省到一个省的面积,南方的州却抵得上今天两三个省。如果看领土面积,三国似乎势均力敌,然而州郡数量背后的人口数目更能反映三国之间实力上的对比。

    孙刘两家世世代代同心同德,见便宜就让,见困难就上,曹魏每一步都走错,吴蜀两国先中分天下再一决雌雄的蓝图只能存在于想象。然而无论是以攻为守还是真的相信那份渺茫的希望,几代人还是选择了咬紧牙关、偏要勉强的悲壮。

    怪不得我们最爱给三国点赞呢。

    参考文献:

    《汉书·地理志》班固编撰

    《续汉书·郡国志》司马彪著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编著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周振鹤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