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汉末三国地理简介 (第1/3页)
引言
我读历史时最头疼的问题有两个:
这是哪儿啊?
这又是哪儿啊?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行政区划经过了一系列变革,连带着地名一变再变,同一个地名涵盖的范围也是一改再改。每次看历史地图,我都忍不住一边撞墙一边怨念:像成都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多一点啊!?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在学习历史地理的过程中有了两点体会。第一,历史其实就是祖先们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起来瓢,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出现新问题的过程。虽然给子孙们留下一大堆作业,但他们的不得已和良苦用心还是应该体谅的。第二、地名这个东西能不改就不要改,过去为了避讳皇帝名讳,看风水图吉利而改地名的情况且不说,有时只是因为某位领导一时兴起就改个地名,这就太不给后人面子了……
从三级到三级
汉末三国,我国第一次出现了包含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的三级行政区划,似乎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制很相似,但这种早期的三级行政区划纯粹是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势力离心以及战争频繁的产物。两晋南北朝时的执政者采用了不断分化,设立新的高层政区的办法,以至于隋朝统一天下时全国竟有三百多个州。(你能想象现在的中国有三百多个省这日子该咋过吗?)
隋代及唐代前期恢复了二级行政制度,但很快又因为无法形成有效管理不得不设立高层政区将秦汉的历时重演一遍。
宋代矫枉过正,做了强干弱枝的实验,结果是内部稳定,对外花钱买平安,权衡这种做法的利弊或许不好下定论,但后世显然是不愿学习宋朝的。
元代虽然短暂,但因为来自外部的压力空前减少反倒在行政区划上交出了相当不错的答卷,通过与自然地理脱节的行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不设高层政区管不过来,设置高层政区又容易闹独立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汉中这个地方明明在秦岭以南,从地理单元和风俗习惯上与巴蜀之地相近但从元代之后就一直隶属于陕西。汉中人成了北方省份的南方人,巴蜀之地也再不能关起门来当皇帝。)
行省制度确立之后,又经过之后七八百年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才有了今天的行政区划。作为文明古国中幅员最辽阔,领土广袤国家中历史最悠久的长者,中国在大国行政区划上所做的探索当真是全人类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啊。
县、郡、州的由来
县
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郡
“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州
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青州、徐州、幽州各得三“票”、并州、梁州、营州各得一“票”。
汉武帝之前,“州”只是个传说,到后来州逐渐由虚变实,这些“票数”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出了价值。
秦汉的郡县二级制
公元前221年,在李斯的强烈建议下,秦始皇于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都城咸阳周围未设郡,地区和行政长官都称为“内史”,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与县平级的“道”。)
在这里笔者要小小地抱怨一下司马迁,虽然他在《史记》中所展现出的不畏强权和文采斐然远远不是后来的史书所能媲美的,但他的史学偏向文学而偏离地理,《史记》在历史地理上留下的空白即使是把《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结合起来也还是填补不上。对于废分封,行县制这样的大事,司马迁先生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秦朝初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于这三十六郡在哪儿,叫什么名字一概没提。最要命的是,秦朝后来新设立了多少个郡他老人家连个总数都没统计。
时间、地点、人物是历史的三大要素,其中人物最好写,也最好看,考验的是写作水平。写时间轴只要有资料慢慢整理也还好,勤快的就话考验一下初等数学水平,想偷懒的话就给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也能交差。对地点的考证简直让人绝望,整理难度随行政单位的细化呈几何倍数增加,写错一处就连带出一片错误,而每一个变量的出现都会引发一连串变量。想想纷繁复杂的行政区划变更,我们确实不能要求一个生活在两千年前的人去做微积分……
秦末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以梁楚九郡自立西楚国,并将其余秦郡分封给灭秦有功将领,旧六国贵族以及秦朝降将18人为诸侯王。
公元前202年西汉初立,刘邦将东部22郡分封给异姓诸侯7人,即燕(臧荼)、韩(韩**)、赵(张耳)、楚(韩信)、淮南(英布)、梁(彭越)、长沙(吴芮),刘邦自领24郡之地。
之后刘邦翦除了6个异姓诸侯王(唯有长沙王吴芮幸存),同时大建同姓诸侯作为中央的屏藩。
公元前195年,十大诸侯——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长沙王吴芮共占有40郡之地,中央直属领土仅剩15郡。
刘邦驾崩,吕后打击刘氏诸王,增封外戚,诸侯王国增至14。后来经过文帝、景帝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中央通过分化瓦解、武力打击和轻罪重罚的方法不断打击诸侯王,虽然名义上依然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但王国、侯国的辖地小于郡、县;王国国相、侯国国相的地位低于郡太守和县令、县长,在事实上恢复了郡县制。
备注:两汉的郡县制包含与郡平级的王国、部都尉、属国都尉,与县平级的侯国、邑、道。三国有与郡平级的典农校尉,与县平级的典农都尉。为了行文方便,非必要时均以郡县概述之。
西汉十三刺史部与司隶校尉
西汉初年中央直辖范围尚小,因而吏治由丞相派“特派员”视察。汉武帝时代郡国增加至109个,丞相无法监管,于是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长安京畿附近七郡以外的郡国分为十三个部,每部派一刺史,巡视吏治和地方豪强,这便是十三刺史部。为了给每个刺史部取个名称,便大量借用了“九州”的传说。
北方有凉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朔方刺史部,南方有荆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
刺史位卑权重,级别俸禄与县令相同但有权监察郡太守。
公元前89年,京畿附近七郡置司隶校尉部。至此西汉有了14个监察区,俗称西汉十四州。
公元前8年,汉成帝废除各部刺史,改设州牧。州牧的俸禄级别在郡太守之上。西汉末期对于设置高级别的州牧还是低级别的刺史几经反复。
公元8年,王莽称帝,设置州牧并授予爵位。
公元3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克定天下。
由于匈奴南侵,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称交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从以长安为中心改为以洛阳为中心,简称司州。这便是东汉十三州。
公元42年,光武帝废州牧,恢复刺史。五十年来州牧与刺史轮番出现的局面终于告一段落。
公元42年到公元184年,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他们在年终不必亲自进京汇报工作,有时会领导郡县担负作战任务,甚至还有了对郡县官员降职和免职的权力,但毕竟治官不治民,不干预地方行政,仍然是监察区,算不得地方一级行政机构。
汉末三国对东汉十三州的瓜分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和凉州之乱爆发。汉灵帝下旨允许地方招募士兵。
公元188年,在刘焉居心叵测的建议之下,汉灵帝恢复州牧,但并未撤销刺史,州牧与刺史职权大致相同,都在事实上成为一方诸侯。
公元189年,东汉名存实亡,汉末群雄对行政区划做了诸多调整,笔者的思路是以汉灵帝驾崩时的州郡为底色,再追加汉末群雄如何填上他们自己的色彩。
在阅读接下来的大量表格前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限于篇幅,本文只是一份粗略介绍州郡情况的简介,今后笔者将为推出一份精确到县的《汉末三国地理详解》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第二.很多郡国时而作为王国时而作为郡,这种翻来覆去又无关大局的变更情况恕不整理。
第三.陈寿在书写《三国志》时由于政治原因没有完全遵循历史人物生平所属的行政区划来记录其籍贯(比如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陈寿说他是阳平郡卫国县人,但阳平郡是在乐进死后三年才设置,卫国县更是在乐进死后44年才划入阳平郡,显然乐进的籍贯应该是东郡)。本文尽力将历史人物的籍贯还原,因为很多人在史书上看似乎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但在他们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生命历程中其实都是同一个老家,同一个梦想。
凉州(历董卓、李傕、马腾、韩遂,被曹操、刘备瓜分)
当今位置: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西部。
州治所:陇县,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下辖郡国、郡治所在县,郡治所当今位置及本地名人:
武都郡:下辩,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江洛镇。
陇西郡:狄道,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董卓)
汉阳郡(天水郡):冀县,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姜维杨阜)
安定郡:临泾,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皇甫嵩)
北地郡:富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李傕傅燮傅嘏)
武威郡:姑臧,甘肃省武威市。(贾诩段煨张绣)
金城郡:允吾,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韩遂樊稠)
张掖郡:觻得,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郭汜)
张掖属国:情况不详。
张掖居延属国:居延,内蒙自治区古额济纳旗东南约17公里处。
酒泉郡:禄福,甘肃省酒泉市。
敦煌郡:敦煌,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县级市。(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