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江东孙氏(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江东孙氏(下) (第2/3页)

是孙权列传而非讨伐孙权的檄文,在这里得稍微替孙权说两句公道话。

    张辽的八百人面对的应该只是十万大军的先头部队,不然就算有八百个张辽拿着冲锋枪扫射十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嗨翻全场。孙权在撤退时亲自殿后,也算是有所担当。所以笔者认为第二次合肥之战并非孙权一生最丢人现眼的表现。

    十一、白衣渡江

    早在公元212年,孙权就把嫁给刘备的妹妹召回。孙小妹估计是很不愿意回娘家的,因为他在刘备家横行霸道、肆意妄为,过得不亦乐乎。

    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孙刘联盟风雨飘摇。

    公元219年,孙权背叛孙刘联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

    注:对于孙权叛盟的原因,有人说是刘备集团势力膨胀的太快,成为了比曹操更强大的威胁。然而当时刘备集团只是同比增长较快、声势浩大,其真正实力仍与曹操相去甚远。关羽在得知后院起火之前就已经被曹操派出的徐晃击败,即使孙权不叛盟,刘备和关羽的北伐也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大可以再观望一段时间。

    有人说孙权对刘备占领的荆州西南部势在必得,这有一定道理。可是孙权对曹操占领下的扬州北部也有势在必得的野心。

    笔者认为,孙权叛盟有以下两个原因:

    1.孙权的原因:孙权被张辽打出了阴影,又不敢冒着被曹刘两家夹击的风险明刀明枪地和关羽正面对决。趁曹刘两家开战,偷袭盟友要比跨江北伐容易得多。

    2.关羽的原因:关羽对孙权一向很不尊重,他水淹七军时拿出来的战船更令孙权起疑,北伐中原准备这么多战船作甚?最重要的是关羽是刘备帐下仅有的熟悉水军的将领。一旦关羽顺江而下,东吴的水师虽强也会因为处在下游而非常被动。关羽遭到追杀时,孙权前所未有的坐不住,一再催问抓住关羽了没有。如此焦虑的表现,无论是之前的赤壁大战还是之后的夷陵之战都没有过。笔者分析孙权的心理是:关云长、荆州对我很重要,但是没有你,对我更重要。

    这一年,吕蒙死亡。孙权在其生前身后所表现出的关心和哀痛到了肉麻的程度,远远不是周瑜、鲁肃所能相比的。

    第二年,甘宁病逝,其死后待遇是东吴十二虎臣里最差的一个。对于孙权来说,功劳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贴着领导的路线走。所以一辈子没打过胜仗的诸葛瑾可以步步高升、官至大将军,甘宁就只能是个杂号将军了。

    十二、夷陵之战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所率兵力只有四万,加上封官许愿统战来的五溪蛮夷,也只有五万。而占据防守优势的吴军主帅陆逊也有五万人。没有了关羽,刘备只能弃舟登岸、以陆军强攻,终于在夷陵被火烧连营。

    夷陵之战并非《三国演义》里陆逊以二十万人战胜七十万人,阻止刘备一统江南的奇迹,而是刘备冒险夺回荆州行动的失败。当然,如果不是陆逊的指挥得当,刘备虽败也不至于败得那么血本无归。

    孙权无惧刘备,他最担心的是曹丕趁火打劫。为了防止最糟糕的状况发生,曹丕刚称帝他就放下身段儿投降,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的曹丕大方地封孙权为吴王。

    注:孙权的致命弱点被魏国杰出的战略家刘晔一眼看破,他力谏曹丕与刘备一起出兵瓜分东吴,这样的话魏国可以得到吴国的心脏地区,蜀国只能得到吴国的外延地带,到时蜀国也撑不了多久。反过来和孙权一起打刘备就不成了。因为刘备正在盛怒之中,孙权则处于清醒状态。一旦魏国出兵攻蜀,孙刘两家就有可能会罢兵言和。

    曹丕部分听取了刘晔的意见,没有出兵攻蜀,使夷陵之战没有消弭于无形。但曹丕又贪图孙权称臣给自己带来的政治优势,错过了灭亡吴国的大好机会。

    十三、抵抗曹丕

    公元222-225年,由于孙权拒绝派长子孙登做人质,魏吴关系恶化。曹丕三次伐吴,完成了军队高级将领的大换血,收服了处于半独立状态的青徐豪霸,客观上帮助蜀国渡过了困难时期,但未能对孙权取得显著战果。

    注:曹丕第一次伐吴时特意把已经身患重病的张辽请上前线。孙权高度紧张,传令各军:“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吴军将士在保卫战中一如既往的积极踊跃,孙权本人中规中矩,无明显失误也未有突出表现。

    十四、石亭之战

    公元228年,孙权与鄱阳太守周鲂联袂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赚得魏国大司马曹休中伏。此战由周鲂策划、孙权首肯、陆逊指挥、俘虏魏军一万人。曹休不久羞愤而死。

    注:孙权在战后的第二年称帝。从此直到孙权死亡,魏国再未对吴国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十五、第三、第四次合肥之战

    公元229年,孙权因魏军有所防备临时取消了攻打合肥的计划。

    公元230年,魏国为了限制东吴水师,在合肥离水较远处修建合肥新城。筑城期间,魏国征东将军满宠申请到了重兵布防。连空虚时的老城都拿不下来的孙权自然无可奈何。

    公元233年,为试探新城虚实,孙权三攻合肥。

    因城远水,东吴水师二十余日不敢下岸。孙权领教到了新城的厉害,但是就这么回去太过丢脸,怎么着也得上岸放把火、抢点儿东西再走。孙权的心思被满宠识破,刚上岸就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六千伏兵袭击。孙权退走。

    公元234年,响应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孙权以号称十万之众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诸葛瑾率兵万余攻打襄阳。(其实吴国此战是兵分三路,第三路没起什么作用,带兵将领大伙儿也不熟悉,笔者就略过不提了。)

    满宠征集数十名勇士顺风放火,烧毁的吴军的攻城器械。30岁的魏明帝曹睿也御驾亲征,准备会一会52岁的孙权。曹睿刚继位时,孙权对他最亲密的好朋友诸葛瑾说过这样一番话:“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于丕,犹丕不如操也。”言下之意是魏国一代不如一代了,区区曹睿算得了什么啊?

    如果孙权不是耍嘴的话,公元234年就会上演魏吴两国皇帝在东边针尖对麦芒、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西边飙智商的华丽篇章。可是孙权竟然怂了……自顾自地带着吴国主力部队跑了。

    注:陆逊、诸葛瑾侥幸得脱、诸葛亮在五丈原与世长辞。笔者认为这才是孙权最丢人现眼的一回。此后孙权虽有小打小闹但再无大的动作。

    十六、总结

    汉末三国,论作战经验之丰富,无人可与孙权相比。

    古往今来,论作战水平之不稳定,也无人可与孙权相比。

    综合评价:防御能力绝顶、进攻水平一般。

    如何评价孙权的治国水平?

    公元200年,孙权执掌江东,在张昭、周瑜的辅佐下逐渐稳定局势。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可是特权阶层舒服了,平民百姓就难过了。孙权也学曹操发展屯田,由于民屯会妨碍士族大庄园主的利益,孙权的屯田以军屯为主。

    公元225年,建忠中郎将骆统上书孙权说:吴国的百姓已经穷苦到了生下孩子不敢养,活着的吃不饱、死了的没人埋的地步。孙权深受触动,考虑到此时国际局势相对平稳,军备开支可以暂时压缩,便下了道命令实行轻徭薄赋。

    公元230年,为增长人口、发展生产力,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上万将士漂洋过海,寻访夷州、亶州。

    船队到达夷州。(除个别“**”学者外,多数学者认为夷州就是台湾。)吴国将士与当地高山族人先兵后礼,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由于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病死的士兵越来越多。卫温、诸葛直决定返回,与当地人洒泪作别。

    船队回到吴国,连同随船到大陆开阔视野的高山族人一块儿算也只有几千人。得不偿失的孙权震怒,将卫温、诸葛直以“违诏无功”的罪名下狱处死。

    就这样,孙权建立了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

    公元233年,已经和东吴眉来眼去了三年的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孙权不顾众臣反对,派一万人远渡重洋去辽东宣旨,封公孙渊为燕王。这不多不少的一万人既不足以攻略辽东又令公孙渊起疑。于是公孙渊诱杀吴将、私吞了吴国的士兵。51岁的孙权气得连自己多大岁数都忘了,非说自己活了六十岁了,从没上过这么大的火,打算跨海远征辽东,总算是被大臣们拦住了。

    孙权与公孙渊的交往开辟了江东到辽东的航路、使江南与东北交换了特产、也促进了港口的繁荣。

    公元236年,为应对通货紧缩,孙权下令铸造大钱,一枚大钱的币值相当于五百枚五铢钱。矫枉过正的金融政策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蜀国铸造的以一当百的“传形五铢钱”就成了吴国人民最喜欢的硬通货。等到孙权下令禁止铸造大钱,已经是十年之后了。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在临终上书里希望他的父皇“博采众议、宽刑轻赋、以顺民望”,这是否说明他的父皇听不进去别人意见,而且严刑峻法加上繁重的徭役让民众很不爽呢?

    公元245年,孙权派三万多名屯田士兵开凿运河,以方便贸易。孙权一反重农抑商这一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在商业上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除了与魏蜀两国做国际贸易,还派出了商贸代表团远赴西域、古印度、罗马帝国等地广泛吸金。

    有人根据1958年南京清凉山吴墓中出土的青瓷羊说孙权使吴国的瓷器制造业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恕笔者眼拙,看不出能工巧匠的手艺与孙权有何干系?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国竹简倒是清清楚楚地记述了吴国基层干部和百姓不堪承受深重的压迫大量外逃的情况。

    在孙权及其子孙的治理之下,吴国只爆发了三十多次叛乱。(比吴国人多地广得多的魏国也是三十多次,蜀国两次,均未计算少数民族。)

    综合评价:孙权具有中国古代帝王中极其少见的商业头脑。他开辟新航路,以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的思路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君主。若说孙权治国有方,死去的吴国百姓恐怕是不答应的。可若说孙权治国无方,吴国的国祚又确确实实比魏蜀两国都要长,而且最强盛的时期正是孙权一手缔造的。这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读者朋友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就请继续往下读。

    如何评价孙权的权术?

    一、顾陆朱张四大家族

    公元219年,陆逊与吕蒙在谋取关羽的策略上英雄所见略同。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说他才堪大用。

    公元220年,孙权问病危的吕蒙谁可以接替他。吕蒙虽病但还没有糊涂,孙权这么问就等于不露声色地否决了陆逊接班的资格,一生贴着领导走的吕蒙推荐了朱治的养子,从小和孙权一起读书的朱然。于是朱然出任吴国最高军事长官。

    公元222年,刘备出三峡进攻东吴。孙权却提拔陆逊做主帅,让朱然做他的副手。

    受影视和游戏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陆逊是一个永远年轻的白面书生。其实陆逊只比孙权和朱然小一岁,出任大都督时已经虚岁四十了。两年前不用陆逊绝不是因为他太年轻,两年后用陆逊也不是因为朱然的能力不行。用与不用的关键都在于陆逊的成分——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中陆氏的带头人。

    四大家族世代通婚、同气连枝。多年以来孙权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遍布朝堂。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用陆逊就能让四大家族看到操控朝堂的希望,与东吴政权共存亡的决心自然也就大不一样。

    公元223年,孙权委任选曹尚书(人事部长)、太子太傅、张氏族长张温为辅义中郎将,出使蜀国。张温在蜀国把刘禅和诸葛亮一通海夸,成了蜀国人民的老朋友。孙权听说后大为恼怒。

    公元224年,继任张温选曹尚书职位的暨艳因为激进的人事改革触怒了广大同僚,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响,被孙权逼迫自杀。张温也在这一年因为与暨艳朋党为奸的罪名被革去一切职务。

    公元225年,在《三国志》里连传记都没混上的挂名丞相孙邵去世。孙权提拔顾氏族长顾雍出任丞相。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朱氏族长朱桓被封为前将军、青州牧。朱桓的从弟朱据娶孙权的女儿孙鲁育为妻、被封为左将军。

    二、隐蕃、吕壹、潘濬(音通俊)

    隐蕃是魏国派出的高级间谍。公元230年,21岁的隐蕃来到吴国,与孙权谈了一次话之后就当上了廷尉监(司法部副部长)。与他交往的重要人物有:

    卫将军全琮(孙鲁班之夫)

    廷尉郝普(司法部部长、曾是刘备部下)

    左将军朱据(孙鲁育之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