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 战略地位 (第2/2页)
整个松山阵地,以松山顶峰为主阵地,将滚龙坡与大垭口构成独立坚固据点,互为犄角。其所建之坚固堡垒群,有体系地散布于松山南北之密林杂丘之中。山上有天生石洞7个,在长岭岗山脚利用村庄构筑若干个堡垒及掩蔽部作为指挥中心。总的说来,整个松山阵地以4个独立作战的坚固据点组成——松山顶峰(称为子高地)、滚龙坡、大垭口、长岭岗,每个据点依地形在制高点构筑1个或2个主堡,在两侧构筑若干个子堡,在阵地前构筑侧射潜伏小堡,用交通壕(部分有盖)相连接。
敌人防御工事构筑特点是深入地下、隐蔽、坚固、不易被发现、不易被破坏,大小堡垒均为有掩盖之工事,以高大树木为盖材,盖土在1米以上。工事表面有巧妙的伪装,地面及上空均不容易发现。因此,飞机炸弹及轻重炮弹都不易破坏,主堡后有掩蔽部,以储存弹药食粮及其它军用品。交通壕有立射散兵坑。
主堡内有重机枪,子堡及侧射堡内有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枪榴弹、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近距离用冲锋枪、手榴弹。远距离使用各种直射、曲射兵器,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接近堡垒是非常困难的。
阵地前有铁丝网1~3道,鹿砦1~2道,敷设地雷及陷阱。阵地内附有水管及照明设备。盘踞松山之敌利用地形,有计划地编成阵地,利用高大木材,构筑坚固工事,使各个据点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其强固程度,相当于钢筋水泥。由于松山敌人防御工事构筑,不是一道道防线,而是许许多多的堡垒组成几个独立的据点,敌人顽强死守。
这就注定了中国远征军会在松山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然而,当年的中国远征军,并不是在拿下滚龙坡后就直接进入到松山主阵地的。绕过“滚龙坡”,便进入“大垭口”。
从滚龙坡越朝上走,敌人的工事就越坚固。
大垭口跟滚龙坡一样,都是松山主阵地中重要的若干个子阵地之一。这些子阵地联合起来,构成了敌人在松山阵地的强大防御体系。
而大垭口,离松山主阵地不过500多米。
攻打大垭口的主力军,就是田仲达任团长的246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