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范公治海 (第3/3页)
说:“善哉!善哉!”突然腾空驾云而往西去,现出观世音真人,只见她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杨柳枝,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一片云彩之中,寺中的众僧纷纷下跪瞌头,恭送观世音菩萨。
范仲淹非常欣喜,把他自己做官的俸禄捐献出来,请西园戒幢律寺专门建了一个观音堂。
母亲去世后,范仲淹为母亲守灵三年,但是他仍然关心着修建海堤的大事,他给张纶写信,反复说明修建海堤利国利民,关系十分重大。张纶也三次上书朝廷,奏议修堤的重要意义,自请到泰州府任职,亲自到工地视察督工。
仅用了3年的时间,于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150乡里的捍海堰,终于修成了海堤的修复,解决了沿海各州、县人民日夜提心吊胆的海潮之患,保护了泰、海、通、楚四州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的良田、盐场。原来逃离家乡的三千多户人家,都陆续返回了家园。
从此当地的生产逐步恢复,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田赋和盐税收入也大量增加。张纶和胡令仪都因筑堤有功而升迁。
在泰州、兴化、东台、盐城的当地盐民为了表达对范仲淹的感激之情,均损资修建“范公祠”,歌颂范仲淹的功绩,人们将建好的海堤亲切地称为“范公堤”。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经过晏殊的推荐,被朝廷任命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宫庭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还听说这年冬至,太后要让宋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
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初生年犊不怕虎的他竟上奏,公开指责这一做法不合朝纲。
范仲淹的奏章,使晏殊大为惊慌。他急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草率从事?难道不怕连累推荐他的人吗?
范仲淹向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坚持争辩道:“我正是为受了您的举荐,才怕不能尽职,败坏您的名声,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作答。
范仲淹回到家中,又写信给晏殊,详细解释自已的做法。第二天,范仲淹又上奏,言称皇帝已成年,请刘太后撤帘罢政,由仁宗亲政。
朝廷对此没作任何表态,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任通判。范仲淹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送行时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虽然范仲淹被贬职了,但他的这一举动却让赵祯记忆犹新,心中极为感动,觉得满朝文武百官当中,唯有年轻的范仲淹敢说敢为,日后亲政定当重用此人。这也就是宋仁宗为什么几次贬下范仲淹,却又在不久之后重用范仲淹的缘故。因为,在赵祯的心中,范仲淹是大宋永远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