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四章 破釜沉舟 第十节 (第2/3页)
不能去。”
“桃林要塞还要不要?”郭汜急忙问道。
“让张济带三千人守潼关,让他的侄子张绣带一千人驻守桃林要塞,其余大军全部杀向长安。”贾诩大声说道,
“只要拿下长安,控制了天子和朝廷,这天下就没人能击败我们。”
“好……”李傕一掌拍上案几,
“传令大军,即刻起程,攻击长安。”五月上,关西,弘农大营。朱俊拿着袁绍的书信,欲哭无泪。
洛阳失陷了。这份书信是留守洛阳的原伊阙都尉张承送来的。张承说,淳于琼突然于深夜时分包围了平乐观,三千大军措手不及,被困大营。
这三千人马里有很多军吏和士卒原来都是袁绍的人,在他们的鼓动和说服下,三千大军很快投降了。
“袁绍到了洛阳?”张承点点头,无奈苦笑,
“大人,袁绍持有天子的圣旨。天子拜袁绍为车骑将军,命令他立即率军进驻洛阳。我没有办法,只能打开城门。”
“函谷关怎么样?”
“我进关的时候,潘凤、朱灵、陶升等人已经陈兵关下。”张承胆怯地看看杀俊,小声说道,
“袁沼说,如果北疆军不立即退出关西,他将迅速展开攻击。”朱俊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长公主和晋阳朝廷调走徐荣,让朱俊统领关西的北疆军,目的就是想尽快击败董卓旧部,彻底消除董卓旧部对长安的威胁。
徐荣和西凉诸将不但熟悉,还有多年的交情,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然力主招抚,这让晋阳朝廷无法接受。
招抚需要时间,更有很大风险,而关中形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变化。
一旦关中形势再次发生突变,拯救和稳定社稷的最佳时机可能就这么稍纵即逝了。
张温、卢植、鲜于辅、李玮四位大臣立即做出了应对之策,命令徐荣率军进驻长安,控制长安局势。
徐荣离开了关西,谁指挥关西、关东战场最好?目前能统筹指挥关西和关东两个战场的,只有朱俊。
朱俊一直负责关东和洛阳的驻防,手下有周华、张承等人的一万大军。
另外,以他在武人中的崇高威望,让他手持长公主和朝廷的圣旨,指挥留在关西的玉石、颜良和张郃三支大军肯定没问题。
尤其重要的是,朱俊和朝廷能保持一致,不会象徐荣一样不听话。玉石、颜良、张郃等北疆军将领这几年因为和董卓的军队连番交战,彼此仇怨甚深,这次好不容易逮到全歼仇敌的机会,岂肯错过?
但徐荣力主招抚,其它将领虽然心怀怨言,但也不敢站出来公开反对,大家谁也不愿意得罪徐荣。
朱俊心悬天子和长安的安危,急于平定董卓旧部,和北疆军将领的心思不谋而合。
张温等朝中大臣正是看出这一点,所以非常放心地把关西北疆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朱俊。
北疆军诸将非常配合,朱俊更是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从洛阳抽调援兵攻击桃林要塞。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袁绍却突然杀进了洛阳,占据了关东,这给了朱俊重重一击。
关东丢失,洛阳失陷,不是自己有多大罪责的问题,而是天子和朝廷无法迅速重返京都,拯救社稷大业要严重耽搁的问题。
袁绍占据了关东,也就切断了北疆和南方州郡之间的联系,北疆军和自己的河南军粮草辎重全部断绝。
现在无论是掉头打关东,还是继续打董卓旧部,都已后继无力。如果袁绍在关东站稳了脚跟,再联合刘表,袁谭等军队击败袁术占据荆、豫、兖、扬等州郡,那么袁绍势力将剧烈膨胀。
袁绍一直拒绝承认当今天子,坚持要重建皇统,在他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肯定要重建皇统,另立天子。
天下大乱矣。误国之罪,自己虽万死也不能赎啊。朱俊越想越悔,越想越是恐惧。
玉石、颜良、张郃、高览、华雄、高顺、周华、田畴等将齐聚军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