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介绍-魏(中) (第2/3页)
菅长。迁广平令。迁大理正。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后为大司农。先是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
历史评价:
陈寿:①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於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②司马芝忠亮不倾,庶乎不吐刚茹柔。
杨俊: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
人物之鲍信
时间:151——192(寿41)
籍贯:兖州 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省新泰)
官职:济北相
战绩:汴水之战战败,黄巾之战为救曹操战死
家庭成员:父:鲍丹、子:鲍勋、鲍韬
人物传记:
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也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戒曹操静观其变。兖州爆发农民起义,刺史刘岱不听鲍信所劝冒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镇压农民起义其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历史评价:
王沈: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虽遭乱起兵,家本修儒,治身至俭,而厚养将士,居无馀财,士以此归之。
人物之鲍勋
字:叔业
籍贯:同鲍信
官职:治书执法
家庭成员:父:鲍信、弟:鲍韬
历史年表:
建安十七年,太祖追录信功,表封勋兄邵新都亭侯。辟勋丞相掾。
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徙黄门侍郎,出为魏郡西部都尉。久之,拜侍御史。
延康元年,太祖崩,太子即王位,勋以驸马都尉兼侍中。
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囿,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曰:“臣闻五帝三王,靡不明本立教,以孝治天下。陛下仁圣恻隐,有同古烈。臣冀当继踪前代,令万世可则也。如何在谅闇之中,修驰骋之事乎!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帝手毁其表而竞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於乐。”勋抗辞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况猎,暴华盖於原野,伤生育之至理,栉风沐雨,不以时隙哉?昔鲁隐观渔於棠,春秋讥之。虽陛下以为务,愚臣所不原也。”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昔梁丘据取媚於遄台,晔之谓也。请有司议罪以清皇庙。”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
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仆射司马宣王并举勋为宫正,宫正即御史中丞也。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寮严惮,罔不肃然。
黄初六年秋,帝欲征吴,群臣大议,勋面谏曰:“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脣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时宗庙几至倾覆,为百世之戒。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
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駮:“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太尉锺繇、******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於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
历史评价:
王沈:勋清白有高节,知名於世。
陈寿: ①勋内行既脩,廉而能施。②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
人物之温恢
字:曼基
籍贯:太原祁
官职:侍中
家庭成员:父:温恕,子:温生
历史年表:
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於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
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
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
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
历史评价:
蒋济: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曹丕: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
人物之贾逵
字:梁道
时间:180——234(寿55)
籍贯:河东襄陵 (今山西临汾东南)
官职:建威将军
谥号:肃侯
战绩:破吕范於洞浦,救曹休于石亭
家庭成员:子:贾充
历史年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魏略曰:援捕得逵,逵不肯拜,谓援曰:“王府君临郡积年,不知足下曷为者也?”援怒曰:“促斩之。”诸将覆护,乃囚於壶关,闭著土窖中,以车轮盖上,使人固守。方将杀之,逵从窖中谓守者曰:“此间无健兒邪,而当使义士死此中乎?”时有祝公道者,与逵非故人,而適闻其言,怜其守正危厄,乃夜盗往引出,折械遣去,不语其姓名。初,逵过皮氏,曰:“争地先据者胜。”及围怎,知不免,乃使人间行送印绶归郡,且曰“急据皮氏”。援既并绛众,将进兵。逵恐其先得皮氏,乃以他计疑援谋人祝奥,援由是留七日。郡从逵言,故得无败。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后举茂才,除渑池令。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高幹之反,张琰将举兵以应之。逵不知其谋,往见琰。闻变起,欲还,恐见执,乃为琰画计,如与同谋者,琰信之。时县寄治蠡城,城堑不固,逵从琰求兵脩城。诸欲为乱者皆不隐其谋,故逵得尽诛之。遂脩城拒琰。琰败,逵以丧祖父去官,司徒辟为掾,以议郎参司隶军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太祖征马超,至弘农,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领弘农太守。召见计事,大悦之,谓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其后发兵,逵疑屯田都尉藏亡民。都尉自以不属郡,言语不顺。逵怒,收之,数以罪,挝折脚,坐免。然太祖心善逵,以为丞相主簿。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太祖欲征吴而大霖雨,三军多不原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谏者,教曰:“今孤戒严,未知所之,有谏者死。”逵受教,谓其同寮三主簿曰:“今实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谏也。”乃建谏草以示三人,三人不获已,皆署名,入白事。太祖怒,收逵等。当送狱,取造意者,逵即言“我造意”,遂走诣狱。狱吏以逵主簿也,不即著械。谓狱吏曰:“促械我。尊者且疑我在近职,求缓於卿,今将遣人来察我。”逵著械適讫,而太祖果遣家中人就狱视逵。既而教曰:“逵无恶意,原复其职。”始,逵为诸生,略览大义,取其可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征刘备,先遣逵至斜谷观形势。道逢水衡,载囚人数十车,逵以军事急,辄竟重者一人,皆放其馀。太祖善之,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鄴。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文帝即王位,以鄴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鄴令。月馀,迁魏郡太守。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与诸将并征吴,破吕范於洞浦,进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明帝即位,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时孙权在东关,当豫州南,去江四百馀里。每出兵为寇,辄西从江夏,东从庐江。国家征伐,亦由淮、沔。是时州军在项,汝南、弋阳诸郡,守境而已。权无北方之虞,东西有急,并军相救,故常少败。逵以为宜开直道临江,若权自守,则二方无救;若二方无救,则东关可取。乃移屯潦口,陈攻取之计,帝善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帝使逵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从西阳直向东关,曹休从皖,司马宣王从江陵。逵至五将山,休更表贼有请降者,求深入应之。诏宣王驻军,逵东与休合进。逵度贼无东关之备,必并军於皖;休深入与贼战,必败。乃部署诸将,水陆并进,行二百里,得生贼,言休战败,权遣兵断夹石。诸将不知所出,或欲待后军。逵曰:“休兵败於外,路绝於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之机,不及终日。贼以军无后继,故至此;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乃兼道进军,多设旗鼓为疑兵,贼见逵军,遂退。逵据夹石,以兵粮给休,休军乃振。
嘉禾三年【公元234年】,会病笃,谓左右曰:“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不得有所脩作。”薨。
历史评价:
《魏略》:逵世为著姓,少孤家贫,冬常无袴,过其妻兄柳孚宿,其明无何,著孚袴去,故时人谓之通健。
孙资:
逵在绛邑,帅厉吏民,与贼郭援交战,力尽而败,为贼所俘,挺然直志,颜辞不屈;忠言闻於大众,烈节显於当时,虽古之直发、据鼎,罔以加也。其才兼文武,诚时之利用。
曹操: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
曹丕:逵真刺史矣。
曹休:逵性刚,素侮易诸将,不可为督。
曹睿: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
习凿齿:夫贤人者,外身虚己,内以下物,嫌忌之名,何由而生乎?有嫌忌之名者,必与物为对,存胜负於己身者也。若以其私憾败国殄民,彼虽倾覆,於我何利?我苟无利,乘之曷为?以是称说,臧获之心耳。今忍其私忿而急彼之忧,冒难犯危而免之於害,使功显於明君,惠施於百姓,身登於君子之涂,义愧於敌人之心,虽豺虎犹将不觉所复,而况於曹休乎?然则济彼之危,所以成我之胜,不计宿憾,所以服彼之心,公义既成,私利亦弘,可谓善争矣。在於未能忘胜之流,不由於此而能济胜者,未之有也。
曹髦:逵没有遗爱,历世见祠。追闻风烈,朕甚嘉之。昔先帝东征,亦幸于此,亲发德音,褒扬逵美,徘徊之心,益有慨然!夫礼贤之义,或扫其坟墓,或脩其门闾,所以崇敬也。其扫除祠堂,有穿漏者补治之。
王凌:贾梁道,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
《魏书》:休犹挟前意,欲以后期罪逵,逵终无言,时人益以此多逵。
贾习:汝大必为将率。
陈寿:外修军旅,内治民事,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溜长谿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所谓贾侯渠者也。
人物之李孚
本姓冯,后改为李。
字:子宪
籍贯:钜鹿
官职:阳平太守
历史年表:
兴平中,本郡人民饥困。孚为诸生,当种薤,欲以成计。有从索者,亦不与一茎,亦不自食,故时人谓能行意。
后为吏。
建安中,袁尚领冀州,以孚为主簿。
太祖进攻谭,谭战死。孚还城,城中虽必降,尚扰乱未安。孚权宜欲得见太祖,乃骑诣牙门,称冀州主簿李孚欲口白密事。太祖见之,孚叩头谢。太祖问其所白,孚言“今城中强弱相陵,心皆不定,以为宜令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传明教。”公谓孚曰:“卿便还宣之。”孚跪请教,公曰:“便以卿意宣也。”孚还入城,宣教“各安故业,不得相侵陵。”城中以安,乃还报命,公以孚为良足用也。会为所间,裁署冗散。出守解长,名为严能。
稍迁至司隶校尉,时年七十余矣,终於阳平太守。
历史评价:
《魏略》:其於精断无衰,而术略不损於故。
人物之杨沛
字:孔渠
籍贯:冯翊万年
官职:京兆尹
历史年表:
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
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乾椹,收幪豆,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兗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乾椹。太祖甚喜。
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徵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
建安16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捽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而沛本以事能见用,沛前后宰历城守,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历史评价:
《魏略》:儒雅并进,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疾於家,借舍从兒,无他奴婢。
人物之梁习
字:子虞
籍贯:陈郡柘
官职:大司农
家庭成员:子:梁施
历史年表:
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
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时承高幹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釭跱。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鄴,凡数万口。太祖嘉之,赐爵关内侯,更拜为真。
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於上党取大材供鄴宫室。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於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
文帝践阼,复置并州,复为刺史,进封申门亭侯,邑百户;政治常为天下最。
太和二年,徵拜大司农。
太和四年,薨。
历史评价:
陈寿:①习之绩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於世。②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
人物之曹爽
字:昭伯
时间:?——249
籍贯:豫州 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
官职:大将军
战绩:兴平魏蜀之战战败,被蜀费祎打跨了军队。
家庭成员:父:曹真,弟:曹羲 曹训 曹则 曹彦 曹皑
人物传记:
为魏明帝曹睿所宠信,不断升迁至武卫将军。曹睿病危时,拜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一同受遗诏辅少主。魏帝曹芳继位后,曹爽兄弟、党羽均在朝中担任要职,宠贵无比,与司马懿一派争权。司马懿假意退避,却暗中做出准备。一次曹爽兄弟随皇帝外出祭祀先帝,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曹爽优柔寡断,最终投降,被司马懿夷三族,党羽皆被剿灭。
人物评价:
桓范: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陈寿: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
人物之邓飏
字:玄茂
时间:?——249
号:三狗之一
官职:侍中尚书
人物传记:
少得士名於京师。明帝时为尚书郎,除洛阳令,坐事免,拜中郎,又入兼中书郎。初,飏与李胜等为浮华友,及在中书,浮华事发,被斥出,遂不复用。正始初,乃出为颍川太守,转大将军长史,迁侍中尚书。飏为人好货,前在内职,许臧艾授以显官,艾以父妾与飏,故京师为之语曰:“以官易妇邓玄茂。”每所荐达,多如此比。故何晏选举不得人,颇由飏之不公忠,遂同其罪,盖由交友非其才。
历史评价:
傅嘏: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人物之丁谧
字:彦靖
时间:?——249
号:三狗之一
官职:尚书
家庭成员:父:丁斐
历史年表:
谧少不肯交游,但博观书传。
太和中,常住鄴,借人空屋,居其中。而诸王亦欲借之,不知谧已得,直开门入。谧望见王,交脚卧而不起,而呼其奴客曰:“此何等人?促呵使去。”王怒其无礼,还具上言。明帝收谧,系鄴狱,以其功臣子,原出。
后帝闻其有父风,召拜度支郎中。曹爽宿与相亲,时爽为武卫将军,数为帝称其可大用。
会帝崩,爽辅政,乃拔谧为散骑常侍,遂转尚书。
249年同被司马懿所杀害。
历史评价:
《魏略》:谧为人外似疏略,而内多忌。其在台阁,数有所弹駮,台中患之,事不得行。又其意轻贵,多所忽略,为人沈毅,颇有才略。
人物之何晏
字:平叔
时间:?——249
号:三狗之一
官职:侍中尚书
传记版本:
魏略曰:“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兒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而晏无所顾惮,服饰拟於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晏尚主,又好色,故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晏前以尚主,得赐爵为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晏为尚书,主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
魏末传曰: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曰:“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母笑曰:“汝得无妒晏邪!”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岁,宣王遣人录之。晏母归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使者具以白宣王。宣王亦闻晏妇有先见之言,心常嘉之;且为沛王故,特原不杀。
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初,宣王使晏与治爽等狱。晏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宣王曰:“凡有八族。”晏疏丁、邓等七姓。宣王曰:“未也。”晏穷急,乃曰:“岂谓晏乎!”宣王曰:“是也。”乃收晏。
历史评价:
陈寿:晏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
傅嘏:①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②何平叔外静而内銛巧,好利,不念务本。
人物之毕轨
字:昭先
时间:?——249
官职:司隶校尉
人物传记:
轨以才能,少有名声。明帝在东宫时,轨在文学中。黄初末,出为长史。明帝即位,入为黄门郎,子尚公主,居处殷富。迁并州刺史。其在并州,名为骄豪。时杂虏数为暴,害吏民,轨辄出军击鲜卑轲比能,失利。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凡人材有长短,不可强成。轨文雅志意,自为美器。今失并州,换置他州,若入居显职,不毁其德,於国事实善。此安危之要,唯圣恩察之。”至正始中,入为中护军,转侍中尚书,迁司隶校尉。素与曹爽善,每言於爽,多见从之。249年被司马懿所杀。
人物之李胜
字:公昭
时间:?——249
官职:荆州刺史
家庭成员:父:李休
人物传记:
胜少游京师,与曹爽善。明帝禁浮华,而人白胜堂有四窗八达,各有主名。用是被收,以其所连引者多,故得原,禁锢数岁。帝崩,曹爽辅政,胜为洛阳令。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以胜为长史。玄亦宿与胜厚。骆谷之役,议从胜出,由是司马宣王不悦於胜。累迁荥阳太守、河南尹。胜前后所宰守,未尝不称职,为尹岁余,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小材一枚激堕,正挝受符吏石虎头,断之。后旬日,迁为荆州刺史,未及之官而败也。
历史评价:
《魏略》:胜雅有才智。
人物之桓范
字:元则
官职:大司农
历史年表:
建安末,入丞相府。
延康中,为羽林左监。以有文学,与王象等典集皇览。
明帝时为中领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与徐州刺史郑岐争屋,引节欲斩岐,为岐所奏,不直,坐免还。复为兗州刺吏,怏怏不得意。又闻当转为冀州牧。
正始中拜大司农。
于时曹爽辅政,以范乡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及宣王起兵,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范欲应召,而其子谏之,以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疑有顷,兒又促之。范欲去而司农丞吏皆止范。范不从,乃突出至平昌城门,城门已闭。门候司蕃,故范举吏也,范呼之,举手中版以示之,矫曰:“有诏召我,卿促开门!”蕃欲求见诏书,范呵之,言“卿非我故吏邪,何以敢尔?”乃开之。范出城,顾谓蕃曰:“太傅图逆,卿从我去!”蕃徒行不能及,遂避侧。范南见爽,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徵四方以自辅。爽疑,羲又无言。范自谓羲曰:“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於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俱不言。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从,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谓诸从驾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过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独有以不合于远近耳!”遂进谓帝曰:“陛下作诏免臣官,报皇太后令。”范知爽首免而己必坐唱义也。范乃曰:“老子今兹坐卿兄弟族矣!”爽等既免,帝还宫,遂令范随从。到洛水浮桥北,望见宣王,下车叩头而无言。宣王呼范姓曰:“桓大夫何为尔邪!”车驾入宫,有诏范还复位。范诣阙拜章谢,待报。会司蕃诣鸿胪自首,具说范前临出所道。宣王乃忿然曰:“诬人以反,於法何应?”主者曰:“科律,反受其罪。”乃收范於阙下。时人持范甚急,范谓部官曰:“徐之,我亦义士耳。”遂送廷尉。
历史评价:
《魏略》:范前在台阁,号为晓事,及为司农,又以清省称。
人物之夏侯尚
字:伯仁
时间:?——225
籍贯:豫州 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
官职:征南大将军
谥号:悼侯
战绩:破上庸,平三郡九县,破吴军诸葛谨队
家庭成员:子:夏侯玄
历史年表: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丕与他亲近友好。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夏侯尚为军司马,率领骑兵跟随征伐,后来又担任五官将文学。
【213年】 曹操称魏公,魏国政权初建,夏侯尚升为黄门侍郎。
【218年】 代郡乌桓叛乱,曹彰奉命征讨,夏侯尚跟随,参与军事,平定代郡,得胜归来。
【220年】
曹操病逝于洛阳,夏侯尚持节,护送曹操灵柩回到邺城,一起计算先前的功劳,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同年,曹丕称帝,夏侯尚改封为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夏侯尚上奏说,蜀国上庸防守松懈,建议进攻,于是出兵。蜀将孟达等投降,刘封败走,夏侯尚平定三郡九县,升为征南大将军。当时,孙权虽对魏称臣,但夏侯尚加紧做出进攻的准备,不久吴魏果然再度交战。
【222年】
魏文帝曹丕来到宛城,派夏侯尚率军与曹真共围吴国江陵。孙权派诸葛瑾与夏侯尚隔江对峙,夏侯尚在诸葛瑾渡江时火烧吴军船只,水陆同时进攻,击败吴军。江陵城还没攻下来,赶上瘟疫流行,于是夏侯尚奉诏撤回,加封食邑600户,同先前一共1900户,假钺,升为荆州牧。荆州因连年征战,残破荒芜,夏侯尚从上庸开辟道路,向西开放七百余里,山民和少数民族多来投降,五六年间,有数千家之多。
【224年】
夏侯尚改封昌陵乡侯。夏侯尚有个爱妾,其对她的宠爱程度超过了正妻,而正妻是曹氏之女,于是魏文帝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夏侯尚很是悲伤,生病至精神恍惚,埋葬爱妾后仍然忍不住思念,又外出去墓地看她。曹丕听说后发怒,说道:“杜袭看不起夏侯尚,是有道理的。”但仍以夏侯尚是旧臣,对他恩宠不减。
【225年】 夏侯尚病重,回到洛阳,曹丕亲自去看他,握着他的手痛哭流涕。不久,夏侯尚病逝。
历史评价:
《魏书》:尚有筹画智略。
曹丕: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为腹心,出当爪牙。智略深敏,谋谟过人,不幸早殒,命也奈何!
人物之李丰
字:安国
官职:侍中尚书仆射
家庭成员:弟:李翼、李伟,子:李韬
历史年表:
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原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讬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历史评价:
《魏略》:在鄴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人物之许允
字:士宗
籍贯:南阳
官职:侍中
家庭成员:父:许据,子:许奇、许猛
传记版本:
魏略曰:允字士宗,世冠族。父据,仕历典农校尉、郡守。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於冀州,召入军。明帝时为尚书选曹郎,与陈国袁侃对,同坐职事,皆收送狱,诏旨严切,当有死者,正直者为重。允谓侃曰:“卿,功臣之子,法应八议,不忧死也。”侃知其指,乃为受重。允刑竟复吏,出为郡守,稍迁为侍中尚书中领军。允闻李丰等被收,欲往见大将军,已出门,回遑不定,中道还取袴,丰等已收讫。大将军闻允前遽,怪之曰:“我自收丰等,不知士大夫何为怱怱乎?”是时朝臣遽者多耳,而众人咸以为意在允也。会镇北将军刘静卒,朝廷以允代静。已受节传,出止外舍。大将军与允书曰:“镇北虽少事,而都典一方,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历本州,此所谓著绣昼行也。”允心甚悦,与台中相闻,欲易其鼓吹旌旗。其兄子素颇闻众人说允前见嫌意,戒允“但当趣耳,用是为邪”!允曰:“卿俗士不解,我以荣国耳,故求之。”帝以允当出,乃诏会群臣,群臣皆集,帝特引允以自近;允前为侍中,顾当与帝别,涕泣歔欷。会讫,罢出,诏促允令去。会有司奏允前擅以厨钱谷乞诸俳及其官属,故遂收送廷尉,考问竟,(故)减死徙边。允以嘉平六年秋徙,妻子不得自随,行道未到,以其年冬死。
魏氏春秋曰:允为吏部郎,选郡守。明帝疑其所用非次,召入,将加罪。允妻阮氏跣出,谓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允颔之而入。帝怒诘之,允对曰:“某郡太守虽限满文书先至,年限在后,〔某守虽后〕,日限在前。”帝前取事视之,乃释遣出。望其衣败,曰:“清吏也。”赐之。允之出为镇北也,喜谓其妻曰:“吾知免矣!”妻曰:“祸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