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岳飞 堕落的天使(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岳飞 堕落的天使(一) (第2/3页)

一战即溃,好不扫兴,只得班师回家。你也许会认为此次伐辽失败,是因为对辽的实力估计不足,过于草率造成的,假如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一个区区辽国,有何难哉?可叹的是宋太宗也是这么想的。转年十月再发大军亲征,与辽军主力大战莫州(今河北任丘),结果又是一战败北。太宗这气憋大了。过了五年,觉着堂堂大宋,国富民强,怎么着还打不过一个野蛮的契丹族?于是再次组织起四路大军北伐。前两次的北伐,除了史家等少数人,大多数人是较模糊的,可这次的北伐在今天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因为这次出雁门一路的正、副指挥正是潘美和扬业。而扬业就是在这次北伐失败后的善后迁民行动中,诱敌被擒,绝食死节的。转自铁血

    http:///

    在宋太宗的三次北伐中,这次的规模最大,准备最充分,攻势也最凌历,也最使人振奋,但也最使人痛心。太宗自此耻言北伐。不过,耻言归耻言,敌对归敌对,宋朝不仅平息不了东北边的辽朝入寇,还引得西北夏州党项族的李继迁叛乱,长期骚扰,战事不断。

    太宗死后,子赵恒继位,是为真宗。真宗七年,任寇准为相,一个月后,辽萧太后携其十二岁的儿子辽圣宗发兵二十万攻宋,直逼今河北定州。真宗督师亲征至澶州(chán,今河南濮阳),各路宋军奋勇力战,连破辽军。尤其是瀛州(yíng,今河北河间)一战,知州李延渥(wò)杀败辽兵十余万众,毙敌三万余。更兼澶州北城宋军伏弩射杀辽军统帅萧达兰,军威大振,至使萧太后深知辽、宋国力相敌,两雄难言胜败。此前,双方已有和意,致此和意方决。时澶州城跨黄河两岸(后因河决,改道南徙),夹水之地名“渊”,故又名“澶渊”。这就是历史上那个有名的“澶渊之盟”。

    而在徽宗二十二年,宋与新兴的金夹攻早已被金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辽,但宋十数万大军却在与辽将萧干区区万人的作战中屡战屡败,不仅损兵折将,还把多年积聚的武器粮草全丢了。按约定,灭辽后,辽都城燕京(今北京)归还大宋,故燕京本该归宋军攻打,可宋军五千轻骑却在袭入空城后,硬是被萧干的三千人马打得落花流水,无力再战。只得暗地请金人帮忙,而人家一战拿下后哪肯再还?于是,领军太师童贯,只得以燕京每年税赋一百万贯钱赎回,至金由此轻宋。三年后,金彻底灭辽,随即发兵侵宋。结果,数月就灭了北宋。转自铁血

    http:///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时,手下武装才刚满万人,但仅用十二年,金就灭掉了大辽。这虽然是辽朝的腐败所致,可过快的成功,也为大金带来了政体及民心上的巨大隐患。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女真人,能够统治好原大辽的契丹子民及蒙古诸部就已感吃力,如再同时加上一个政治体制和经济实力远胜于辽的大宋,慢说是他们,就是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也难有这个能力。用句形象点的话说,就是一下子吃得太多了,不用别人怎样你,撑也撑死了。

    靖康之难就极为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若按汉民族的概念,打下了一国的首都,俘虏了一国的首脑,这个国就灭了,何况还是两个脑袋!可大金就不懂这个,他们也许对其他民族懂这个,但对汉民族,起码当时还没建立这个概念。在他们的眼里,两个皇帝不过就是两个出乎意外的高级战利品,拿回去究竟有什么用,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收获。他们更知道的是,这是汉民族最大的耻辱,决不会与他们善罢甘休!所以他们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更担心汉民族的报复。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彻底占领,一个是化解议和。转自铁血

    http:///

    而当时的大金也确实想过一口吞掉南宋,只是抗金名将韩世忠让那个大金主战派的首领金兀术,在黄天荡反省了四十八天后,大金终于明白了化解议和远比彻底占领要现实得多。事实上,南宋当时就是在那样的危急形势下,高宗仍不失时机的在绍兴下达了亲征令,并在韩世忠等将领的共同响应下,一举将金兵赶过长江,并从此再也没有让金人找到渡过长江的机会。

    那么,这是不是说,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能够彻底打败大金呢?我们看看事实就知道了。

    刘光世,其父就是前面那个统兵十万伐残辽,屡被辽将萧干打败的刘延庆。时刘光世亦在军中,当宋五千轻骑按计划成功袭入燕京时,正是因受命率步军随后接应的刘光世畏敌怯战不至,才遭致惨败的。

    靖康元年,金兵二次围东京,陕西宣抚使范致虚传檄治下各路聚兵勤王,时刘光世任鄜(fū)延路马步军副总管(今陕西富县、延安一带),引兵来会,范致虚总五路大军二十万,欲与金兵决战,刘光世度其必败,竟擅自引兵投时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去了。东京陷落,二帝北迁,赵构登帝位,身边兵微将寡,出身将帅世家的刘光世,自然成为倚重对象。然其治军与其父一样,毫无军纪,经常抢掠地方。高宗三年二月,金帅宗翰(粘罕)挥兵南下时,刘光世率领的军队竟在去淮河抗敌的半路上不战自溃,至敌骑直趋扬州空城,逼得高宗不得不半夜三更顶盔贯甲仗剑赶往江边,仅以一飘摇小船孤身仓惶渡江……而太常少卿季陵,竟被金兵追得连宋太祖赵匡胤的牌位都跑丢了……转自铁血

    http:///

    高宗四年,为防金兵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渡江,危及正在江西南昌居住的隆佑太后,大本营命刘光世驻守江州(今江西九江),扼控蕲、黄,但其到任后却整日置酒高乐,不理江防,致金兵在黄州渡江三日竟毫无知觉,逼得隆佑太后不得不避难虔州,而其闻警后既不追敌寻战,也不调遣围堵,唯一做的事,就是闻风而逃……

    时金兵正攻淮东,楚州(今安徽淮安)被围已达百日,高宗亲下五道手札命其速救,均不敢行,只遣部将轻兵逡巡,俘杀些敌人散兵游骑奏报。唯以招降纳叛,扩充一己实力为能事,致岳飞仅以数千人临敌二十多万孤军奋战。

    后张俊与叛将李成苦战,大本营命其趁虚分兵袭贼巢穴,又借口不行。后高宗命其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驻守扬州,经画屯田,虽受任,却始终不敢过江;高宗召赴大本营,亲命其行,仍未成行。换防淮西,指挥部本应设在长江北岸的庐州(今安徽合肥),至少也应在近江的和州(今安徽和县),但其始终不肯过江,一直赖在江南的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

    转自铁血 http:///

    高宗十年,赵构下令北伐亲征,伪齐刘豫向金求救不果,情急之下,拼凑三十万大军假金兵名义反攻为守,刘光世闻报即吓得弃守庐州,全线溃退至和州,逼得枢密使张浚不得不派人向他下死令:“一人过江,即斩尔头!”才把他吓得不敢继续向后跑。随后,枢密使张浚等人连章弹劾,刘光世借机引退,一心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去了。

    张俊,年十六就从军征战,以勇武屡立军功,靖康元年以坚守山东东明县拒敌有功,授武功大夫。金围太原,随种师中往援,首战即以数百敌万,杀伤甚众,获马千匹。后援师被围,种师中战死,张俊率部下数百人死战突围,且战且行,金兵追至乌川河,张俊率军背水一博,斩敌五百余始脱。寻归康王赵构,剿贼平叛,在协助赵构建立抗金大本营的过程中,功居一等,授后军统制。赵构登基,始建御营五军,授前军统制。

    可见,张俊与刘光世不同,是南宋初期能征惯战的名将,而岳飞、扬沂中、刘子羽等名将,均出其下,亦均受其所荐而显名,故史家谓其妒贤疾能,并不确切。但其在贪财私敛方面,却比刘光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家的田租收入与当时最富有的绍兴府相等,有时甚至超过两倍还多!据说当时杭州最毫华的酒楼就是他开的,银子多得自己都数不清。为了防盗,竟独出心裁铸成千两一个的大银球,起名叫“没奈何”,弄得高宗屡次提醒他不要与民争利。而更为军界所不齿的,则是他把为国打仗的部下,当作为自己积累财富的无偿苦役,更何况他在保存实力方面与刘光世不相上下。这无疑使他的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转自铁血

    http:///

    故从高宗五年起,金与南宋在陕西、湖北、江淮之间进入了以伪齐为主、金兵为辅的拉锯式对峙期,而高宗则利用这个机会,将主要将领及其主要兵力用于清剿叛乱,岳飞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步成为南宋中兴名将的。

    也正是在这个重整旧河山的艰难过程中,君臣上下整整耗费了十年的心血,南宋才终于形成了以吴玠为总指挥、拥有七万精兵的陕西方面军;以岳飞为总指挥、拥有十万精兵的湖北方面军;以刘光世为总指挥、拥有五万二千精兵的淮西方面军;以张俊为总指挥、拥有八万精兵的淮中方面军;以韩世忠为总指挥、拥有八万精兵的淮东方面军的五大军事主力,并辅有刘锜、扬沂中各率两万精兵的独立兵团作机动。这四十余万精兵,西起陕西兴州,中贯湖北襄樊和安徽庐州,东到江苏淮安,对占据河南及部分淮南土地的伪齐,形成了重兵合围之势,首次在对金的实力对比中,稍稍占了上风。

    也正是在这令人鼓舞的形势下,高宗于继位后的十年八月,首次在临安(今杭州)下达了第一个针对伪齐刘豫傀儡政权的北伐亲征令,并把大本营由杭州前移到长江边上的建康,同时决定在这里建太庙,安放太祖赵匡胤的神位——这已然是决心在此建都的表示了!转自铁血

    http:///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曾任楚州安抚使、淮南东路兵马钤(qián)辖、武泰军承宣使、行营左护军副都统制的淮西方面军主要将领郦琼,竟因对人事安排不满,于转年八月,杀兵部尚书吕祉,胁迫淮西方面军主力四万人投伪齐,顿使双方实力逆转!从此,高宗彻底放弃了依靠主战派,以武力恢复故土的想法,决然退出建康,建都杭州,一心议和了。

    看看此时的南宋,再看看此时的大金,想想当年的北宋,再想想当年的大辽,你就知道此时大金不可能一口吞掉南宋,但南宋仅凭着一个“岳家军”,也绝不可能打败如日中天的大金,双方在这样的态势下积极寻求和议、与民休息,显然是唯一的出路。这就是为什么高宗北伐,“刘豫闻亲征,告急于金主亶求援,亶不许”而求救不应的原因。

    在这里,金已十分明确的表示了其弃齐和宋的决然态度,并在郦琼反叛,南宋北伐不得不中止的不利态势下,于该年的十一月,反再出乎意料的废掉了南宋心腹大患伪齐,答应返还徽宗梓宫(盛尸身的棺材,时徽宗已死)及皇太后回南,同时还答应把原属伪齐的河南诸州还给南宋,结果最后则把陕西也还了。转自铁血

    http:///

    此时此刻,你说是宋、金议和正确呢,还是继续打下去正确呢?

    岳飞不可能直捣黄龙府(五)

    邢卫华

    公元一一四一年,即高宗十四年,金背盟攻宋,岳飞就是在这次的反击战中,率军打到了令后人振奋不已、跃跃欲试的朱仙镇的。然而,也正是这个朱仙镇,一千多年来却一直使我们错误的认为,如果岳飞不死,如果能让岳飞放开手去打,如果南宋不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招回来,岳飞就一定能够彻底收复失地!真是这样吗?转自铁血

    http:///

    在南宋的五大主力中,岳飞的军队无疑是南宋最强的主力之一。大本营所以要把刘光世、张俊二人的军队放在整个战线中部,无非就是因为这两位进取不足,守成有余,关键时刻,万不得已把刀架在脖子上,他们还真能打几个象样的仗。而他们前据淮河,背依长江,能进则进,不能进则守,守不住则退,敌方一旦跟进,则即成孤军深入之势,钻进左有岳飞十万大军,右有韩世忠八万大军形成的口袋中。反之,如把他们放在岳、韩两侧,一旦溃退,则中部进攻之军立无退路,必将导致陕西战线、淮东战线连带崩溃,川蜀、江南亦将不保!

    而当高宗十三年郦琼叛变后,南宋中部防线,就只有张俊的八万人马,及原淮西方面军副将王德新补充的两万人马。还有就是刚刚赶到顺昌的刘锜的两万人。从名义上,王德归张俊节制,但王德向大本营明确表示了不愿归其指挥,而大本营基于郦琼正因此反叛,亦不敢强拗,故在金背盟后,高宗不得不再强命早已因畏战、厌战而罢职的刘光世重任淮西前线总指挥。而刘光世则勉强过江到和州,就再也不肯往前走一步了,这就造成了高宗十四年那场大战开战后,淮西各军实际上的各不统属。转自铁血

    http:///

    前面说过,当金兵渡河时,刘锜正在赶赴东京的行船上,接信即舍舟登车,只随行数人匆匆赶到顺昌城,急派人催所部并向大本营求援。天刚明,金军已到河南边城淮宁(今河南淮阳,古陈国,故又称陈州),幸亏所部两万兵已携家属于四更赶到。顺昌保卫战于此时正式开始,历时整整三十天,而岳飞派遣驰援的张宪、姚政,张俊派遣驰援的王德,却都是在保卫战结束后才赶到的。显然,南宋君臣根本就没有想到刘锜能在此打什么顺昌保卫战!也正是因为如此,秦桧才在刘锜击退金三路都统葛王褒数万大军后,金兀术十二万大军尚未合兵前,要其见好就收,撤回两万宋军及顺昌百姓,以免因实力过于悬殊致前功尽弃。那么,南宋大本营为什么不坚决反击呢?史载:

    “五月己卯,金人叛盟,兀术等分四道来攻。乙酉,兀术入东京,留守孟庾以城降,知兴仁府李师雄、知淮宁府李正民及河南诸州继降。丙戌,金人陷拱州,守臣王慥死之。撒离曷自河中趋永兴军,陕西州县官皆降。丁亥,金人陷南京,留守路允迪降。刘锜引兵至顺昌府。己丑,金人陷西京,留守李利用、副总管孙晖皆弃城走,钤辖李兴率兵拒战,不克。辛卯,胡世将自河池遣泾原经略使田晟以兵三千人迎敌金人。京、湖宣抚司忠义统领李宝败金人于兴仁府境上。癸巳,知亳州王彦先叛降于金。金人陷永兴军,趋凤翔。丁酉,命胡世将移陕西之右护军还屯蜀口。以福建、广东盗起,命两路监司出境共讨。己亥,命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援刘锜。庚子,以吴璘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听胡世将便宜黜陟、处置军事。辛丑,金人犯凤翔府之石壁砦,吴璘遣统制姚仲等拒却之。金人围耀州(今陕西铜川),郭浩遣兵救之,金兵解去。”转自铁血

    http:///

    看清楚,顺昌保卫战开始前,不仅岳飞正面的“河南诸州继降”,很少抵抗,更严峻的是岳飞的左翼陕西前线,也“陕西州县官皆降”!时陕西方面军总指挥吴玠,已于上年六月病逝,大本营派四川制置使胡世将统军,各将分兵驻屯各地,虽大本营已命吴璘将各军,但聚兵不及,只能勉强分兵三千迎敌。“蜀口”就是由秦岭进入四川的山口,“还屯蜀口”就是陕军已完全处于被动的守势,倾全力保卫四川。

    那么,陕西、河南为什么不抵抗呢?

    这是因为此前的和议条约中,规定在金退还陕西、河南之地后,原金委任的官员,南宋不得无故撤职。金坚持这个条款,也是为了金本身的利益,目的无非是把这一带做为军事缓冲区,以防南宋背盟报复。而南宋为了实际上掌握这两地,在一年中已陆续向各主要城市派遣了一些官员,如刘锜及投降的东京留守孟庾、南京留守路允迪,和“弃城走”的西京留守李利用、副总管孙晖,“率兵拒战不克”的钤辖李兴等,但毕竟还是少数,故当金人背盟攻宋时,那些金任命的官员,怎么可能会舍命坚守呢?而南宋大本营为了保存实力,减少损失,要刘锜击退金军后,见好就收,免得前功尽弃,难道真的就是畏敌如虎,投降卖国吗?转自铁血

    http:///

    但也正是因为刘锜出人意料的在顺昌以少胜多,连败金军主力,大获全胜的辉煌战绩,使得金兀术再现高宗四年十万大军一举突破长江防线,直插南宋腹心的旧梦破灭,才为南宋赢得了分析决策及各路大军调动部署的宝贵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顺昌保卫战长达一个月,雷厉风行如“岳家军”及素有“夜叉”之称的王德援军,才在大战结束后到达的原因。

    那么,是不是此时岳飞就能趁顺昌保卫战全胜之势,“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金旧都,在今吉林省境内)”呢?

    根本不可能!

    史载,“闰月,癸酉朔,张俊遣统制宋超败金人于永城县朱家村……壬辰,岳飞遣统制张宪击金将韩常于颍昌府(今河南许昌),败之,复颖昌。丙申,张宪复淮宁府……岳飞遣统制郝晸(zhěng)等与金人战于郑州北,复郑州。李兴复汝州(今河南临汝),与金人战于河清县,败之,复伊阳等八县,李成遁去。韩世忠遣统制王胜、王权攻海州(今山东连云港海州镇),克之,执其守王山。戊戌,张俊率统制宋超等及王德兵会于城父县,郦琼及葛王褒遁去,遂复亳州(今安徽亳县)。己亥,金人救海州,王权等逆战,败之,复怀仁县。庚子,张俊弃亳州,引军还寿春。”转自铁血

    http:///

    看清楚,当岳飞在与金人大战时,张俊与打下宿州的王德合兵策应岳飞右翼,攻占了位居河南颖昌与江苏重镇徐州之间的战略要地——安徽亳州。此时,岳飞除了左翼的陕西是威胁外,右翼则有顺昌刘锜、亳州张俊、宿州王德、泗州扬沂中、楚州韩世忠,只要陕军牵制住岳飞左翼金军,岳飞确可放手一博。但现在的问题是,除了岳飞的十万大军可以成一只拳头出击外,刘、张、王、扬、韩可是互不统属的。刘锜主要任务坚守顺昌,保证岳飞右侧后翼,扬沂中坚守泗州,保证韩世忠左翼,这两支军队基本上是不能动的。而张俊出兵,也并不是八万人马全部出动,他还要把主力放在长江中部一线,防止一旦失利,避免长江成为空防,故在中部战线,也就只有张俊、王德的四、五万人可以机动作战,而这些军队,张俊部下的战斗力,又远低于王德。但他们面对的,却是金四路大军中葛王褒与叛将郦琼的十万余人,如果上去硬拼,显然是难以取胜的。可如果此时在安徽境内肃清金军的情况下,将这四、五万人退依淮河设防,则不仅可背依长江守军接应,还可在刘、扬两军的钳制下,形成一个袋口,有效实现了战线中部的四军协防,这就是军事上的“守江必守淮”。因此,张俊占领亳州仅六天,就督促王德率主力大踏步的退过淮河,到寿春布防去了!转自铁血

    http:///

    而韩世忠则在打下了海州后,其后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挥军进攻做为徐州军事屏障的淮阳军(徐州下邳,宋代地名加“军”者,类于今天的军区,主官军政兼职;淮阳军区可调动大半个山东兵员),虽已攻入城门,可最终还是败下来了。这是韩世忠无能吗?不是。实在是他手下虽号称八万,其实在楚州前线一直只有三万人马,其它人马则布署在身后的广大淮东地区,与张俊一样,做为一旦失利后的接应,及防止金人冲击长江天险后备。而他却要面对整个山东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重镇,左翼则只有扬沂中在泗州的万余人马。而在张俊、王德退过淮河后,大本营命扬与刘锜协防亳、宿二州,而扬只能亲带骑兵一千五百人进入宿州,作为主力的步兵,仍需留在泗州,协防楚州。史载——

    “金人诡令来告敌骑数百屯柳子镇。存中欲即击之,或以为不可,存中不听。留王滋、萧保以千骑守宿,自将五百骑夜袭柳子镇,黎明,不见敌而还。金人以精兵伏归路,存中知之,遂横奔而溃。参议官曹勋不知存中存亡,以闻,朝廷震恐,于是有权宜退保之命。既而存中自寿春渡淮归泗,人心始安。”转自铁血

    http:///

    再看清楚点,此时岳飞的右侧后翼,可是只有刘锜的两万人马了,而岳飞却在两翼连防守都困难的情况下,“又遣兵东援刘锜,西援郭浩,自以其军长驱以阚中原”。郭浩是陕军,前面曾提到他援耀州(今陕西铜川)。而岳飞说是十万大军,可他却负责武昌到襄阳的千里战线,除需分兵援陕外,每打下一地,也要分兵防守,等他打到离东京只有二十五公里的朱仙镇时,身边多说也过不去三、四万人马,要不怎么史书总是记载“兀术益兵来,部将王刚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及岳云以八百骑兵冲击金兵数万,全是以少胜多呢。而以少胜多的“败之”,只是击溃,不是“全歼”,金军实力还在,不管是金军欲诱岳飞进入东京,聚而歼之,还是真要退过黄河聊避其锋,岳飞仅凭手下这些人马,真要是孤军深入,打过黄河,他还有可能回来吗?

    只要想想当年金兀术气势汹汹的十万大军打过江南,回来时却被韩世忠区区八千人就打成那个孙子样,就可知什么叫强弩之末了——此时此刻,你说岳飞究竟是该趁势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呢?还是应该马上撤军回防荆襄呢?这就是为什么大本营要在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下死令让他退军的原因!转自铁血

    http:///

    这难道也是要卖国吗?

    后人无不痛惜岳飞的“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但又有谁实事求是的问过一声——

    十年谁人之功?何为废之一旦?

    岳飞并未大破“拐子马”(六)

    什么是“拐子马”?

    《宋史·岳飞传》中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首先要指出的是,作这段记载的史家,在军事学上是一个无知的糊涂虫。因为“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的战术,根本就不是用于对付“拐子马”的,而是典型的对付“轻骑兵”的作战方式。转自铁血

    http:///

    中国军事史上的骑兵建制,始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此前,中国的军制则以“车战”为主。而车战又是对付当时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的集团进攻最有效的战争手段。但车战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不灵活及速度慢,顶多就是“击溃”骑兵,而不能“歼灭”骑兵。而自赵武灵王取游牧民族紧袖轻服的着装特点,学习骑马射箭并建立起骑兵部队后,中国的军事战术中,就有了以骑兵打步兵,以车战抗骑兵这样相辅相成的先进战术。不过,无论怎样先进,战争还是以步兵集团为主力的。于是,在长期的衍变中,车逐渐转向装运粮草器甲的随军运输工具,只在遇到骑兵时,才把它连接成“墙”,步兵隐在其后,用弓箭阻挡骑兵。

    然而,战争是以取胜为基本原则的。而取胜的最佳手段,就是偷袭或突袭。所以,当行进中的步兵或在战场上正厮杀的步兵突然遭到骑兵闪电般的突袭时,往往来不及或根本就不可能利用随军车辆,这就迫使步兵必须找到一种不依靠车辆、在野战中有效对付骑兵的战术。于是,步兵“点式小单位”对抗骑兵的战术,应运而生。

    转自铁血 http:///

    这种战术简单灵活,随时随地可实施,因为它是按照军制基本单位的“什人”建制而设定的,也就是今天的“一个班”。当发现大规模骑兵集团突袭时,只要指挥官一声号令,大家立即在各自所属的“什人长”带领下,以“什人”为单位,面对敌骑方向,前三名士兵席地而坐,将长枪末端顶在地上,两膝夹紧,双手紧握,枪尖斜刺向一人高的前方,形成“拒马”那样的效果;第二排三名士兵,则以跪姿贴其后,双手紧握长枪,未端夹在腋下,枪尖直刺前方约一人半至两人高处——这样布阵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马的前冲及跨跃;而站在最后一排的三名士兵,则持弓放箭,负责射杀正前方及左右两侧的人和马。什人长负责指挥并观察接受上级的各种命令。

    这样的“什人”单位,就是战场上的“一个点”,而“点”的间距则数米至十来米不等,布局错落,看似随意,却散而不乱,迫使敌骑不得不在这些“点”中间乱窜,由战术上的主动攻击,转为战术上的被动挨打。

    实战中,步兵们又发现敌骑虽然对己失去攻击能力,但毕竟还能在“各点”的空隙间乱窜,并没失去其“机动”能力。又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用长枪横扫侧方的马腿,干扰马的奔跑,只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步兵想起在枪刺的下面,安装一把勾形的镰刀,用以坐在地上或蹲在地上横割马腿。这就是“麻扎刀”——一种把镰刀用麻绳绑扎在长枪上的作战武器。转自铁血

    http:///

    也就是后世兵器谱上的“钩镰枪”。

    但需要注意的是,把枪刺与铁镰打造在一起的“钩镰枪”,仅是“兵器谱”上的一种武器,并非军事史上的“实战”武器。真正用于对付骑兵的并非“钩镰枪”,而是“麻扎刀”。也就是说,事先打造好的铁把镰刀,平时只是一种辅助器械,与枪身是分离开的,因为它的钩形刀刃,太容易伤人了。

    那么,这是不是说,骑兵在步兵的“点试单位”战术及“麻扎刀”武器面前,就再也拿步兵没办法了呢?

    不是。既然步兵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探索出新的战术及武器克制骑兵,骑兵也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探索出克制步兵打骑兵的战术。于是,在骑兵的发展史上,就出现了“重装骑兵”。

    所谓“重装”,就是让人与马都披挂上厚厚的铠甲,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弓箭的伤害。而马上士兵手中的武器,也不再是细长轻便的马刀,全都换上了粗壮的长枪,这与今天西方影视剧中的“骑士”非常相象——作战时也是一手挺长枪,一手带缰绳,靠马的冲击发挥枪的冲刺威力。转自铁血

    http:///

    但这同时也限制了马的奔跑速度,及人与马的机动灵活性。

    所以,重装骑兵作战,最忌的就是单兵出击,或散漫式冲击。最佳战术,就是组成方阵,各自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起步,不求快,而求步调一致,速度虽比轻骑兵慢,但远超过步兵的奔跑速度,形成一排排、一方方不怕弓箭远距离杀伤的装甲“墙”,在一道道“墙”上挺出一排排穿透力空前强大的长枪,这就使步兵的点式单位麻扎刀战术顿失作用。

    首先就是不能在地上坐着或跪着了,必须站起来迎击,可在长枪与弓箭都失去防卫和攻击作用的情况下,就算他们能躲过第一排重装骑兵的冲击,也难躲过第二排、三排及后面一排接一排长枪及装甲马匹的冲击,好容易逃过这一劫的,面对紧跟在骑兵后面冲锋的步兵集团,还能再有多少抗击信心、勇气及实际还手能力呢?

    那么,这是不是说,此时重装骑兵就是主导战场致胜的法宝了呢?

    不,事实正相反。重装骑兵自出世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成为战场致胜的有效手段。转自铁血 http:///

    重装骑兵的战术优势,就在它的集团方阵冲击能力,可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因为既称战场,就必有敌方,不管对手是轻骑兵还是步兵,总归还是“兵”,只要稍有抵抗,就会造成重装骑兵方阵的变形,势必阻挡后排的进攻,一波波的消弱其战斗力,此时若对方再有勇士杀入方阵中左冲右突,干扰惊乱马匹前进方向,则重装骑兵威力顿失。因此,重装骑兵自其出现,也就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下,还必须有轻骑兵、步兵保障其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的冲击威力,所以一直无法成为决定战场致胜的关键因素。而历史上真正发挥出重装骑兵潜力,让重装骑兵成为战场上绝对致胜因素的,就是女真人。

    女真人最早的祖先叫靺鞨氏。靺(mò),用皮革制成的袜子;鞨(hé),用皮革制成的鞋子。可见,女真人的先祖善于制革,显然是以游牧为主,渔猎为辅的。东汉末期,其子孙生活在今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牡丹江、长白山一带,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但到隋唐时,就只有粟末和黑水两部了。此时,两部均附于高丽(朝鲜),唐太宗派李绩征高丽,黑水部就曾发兵十五万助高丽,被唐军大败于安市。后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来朝,玄宗封其地祖居地为黑水府,首领封都督、刺史,并派官员为长史监其治,赐姓李,名献城,领黑水经略史职。其后契丹兴起,遂绝朝贡。在松花江、牡丹江一带的女真人归契丹,称熟女真。而在长白山、黑龙江一带未归附契丹的女真人,则称生女真,自谓“白山、黑水”。转自铁血

    http:///

    金的始祖叫函普,原住在高丽境内,六十岁时决定脱离高丽内返,其兄阿古乃不愿相从,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我就留在这里吧。”函普回来后,娶女真完颜部女为妻,其后人完颜氏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开始了女真族争霸天下的大业。此时,阿古乃的后人也离开居住地参加进来。但不管这时,还是以后,金国是金国,高丽国是高丽国,与先前的秦、汉、魏、唐,和后来的宋、元、明清一样,咱们与朝鲜都是兄弟关系,除了晚清实力不行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的。而汉族与朝鲜族也一直都在两国间享有自由居住权。假如(注意:这里说的是“假如”)有些糊涂东西借金的祖先曾居于白山、黑水和朝鲜一带,而说咱们今天的长白山、黑龙江一带、甚至连牡丹江一带都不是我们的,那你就完全可以反驳他,当年是女真人在为自己争霸,不是在为“其它国”争霸,更不是“哪个国”在指挥女真人争霸。而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失败后,女真人并不是跑到哪个国家去了,而是自愿融入了中华民族。若照你这个逻辑,那你是不是早该跟着融进来了呢?

    而女真人之所以特别钟情于重装骑兵建设,则除了他们游牧民族的特性在于骑马外,主要就是兵力资源太少,因此他们才利用多皮革的优势,发展攻击潜力具大的重装骑兵。而重装骑兵在他们手中雄风振起的决定性因素,却不过是在马的嚼口上,系了一段小小的“韦索”而已。转自铁血

    http:///

    韦索,就是皮条。或说用皮割成的绳索。

    也正是这样一条小小的皮绳,使马在受到冲击干扰的情况下,个体无论怎样惊慌失措,也无法改变其前进方向,从而保证了重装骑兵方阵的强大攻击力。故女真人当年才能屡屡以少胜多,素有“女真不过万,过万无能敌”之称。

    而经过女真改进的重装骑兵之所以要叫“拐子马”,也并不是如史家所说的是它们“从阵地两侧拐出去冲锋”,因为轻骑兵出击时,也是从阵地两侧冲出去的。且不从两侧冲出去,还能从阵地中间的步兵身上踩过去吗?

    “拐子”是北方地区对跛脚“瘸子”的别称,而“拐子”与正常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在双方的速度比中,“拐子”由于一只脚不灵活,使速度受到限制。这种称呼用在加了“韦索”的重装骑兵身上,则是指马匹不经过一定训练,步调肯定是不会一致的。尤其是马匹进入惯性奔跑阶段后,很难控制其速度的一致性,这势必造成一组三匹马中的快者被慢者拖住,慢者被快者加速的组与组之间的不协调,从而破坏重装骑兵方阵的攻击能力。于是,在训练中,就需把马的两条前腿用统一长短的绳索系住,使马在奔跑起来进入攻击速度时,快者无以加快,慢者无以放慢,始终保持统一的均匀速度。转自铁血

    http:///

    “拐子马”不是指它的战术,而是指它的速度限制。

    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