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二十章 战略武器(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二十章 战略武器(下) (第2/3页)

一些,这至少可以让中国少花十年的研究时间。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目前中国无法实现的,只是直接将钍拿来发电(也即是钍增殖反应堆)。但是利用铀反应堆产生的慢中子将钍部分转化为铀233后。再将其分离出来用于制造核武器,却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是这样做不但不能发电,反而还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但为了制造核武器的话。付出这样的代价还是值得的。)。而且铀233与钍之间的分离要远比铀238和钚239之间的分离容易得多。更不要说是最难的分离铀235和铀238了,所以这对于铀矿储量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无疑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即使只为了这方面考虑。早早开始相关的研究也是应该的。

    不管是钚239还是铀233,有了这些人工生产的核燃料之后,中国才有可能大量(当然只是相对来说)制造核武器,而这两者的获得都必须依靠反应堆。1940年,中国终于建成了所有类型的实验反应堆,这个成就在外行看来并不起眼,但胡卫东却很清楚,有了这样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核工业就会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事实上,当1941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质的8000千瓦核电站建成后,中国核工业部的“三大战役”很快就同时打响,这三大战役分别是“核武器”、“舰艇核动力装置”、“核电站”,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与始终力争上游的军工科技不同,中国民用科技由于之前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实在太远,所以这两年里都是以消化吸收引进的科技为主,但其间也不是一项独创性科技成果都没有,不过严格来说,它们大多是军民两用科技,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而且与历史上是先有电子管计算机、然后才有晶体管计算机不同,这个时空的中国因为早早就发明了晶体管,加上国内电力不足,难以满足电子管计算机那惊人的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