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找一个人 (第2/3页)
zhōng yāng已经决定接受苏联方面的邀请派胡卫东于37年底之前访问苏联,他只得将战后总结的工作全部交给粟裕负责,自己则急急忙忙地赶回洛阳,以便在访苏之前将边区来年的工业与科研发展计划尽快拟好......
随着外购设备陆续形成产能,中原边区的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了起来,但是基础设施的不足也因此rì益突出,尤其是铁路建设所需的大量钢材令胡卫东十分头痛。虽然他一开始就洞悉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外购设备时相当地有针对,但也正因为这样,他对于炼钢设备并没有引进多少。因为当时国外的炼钢技术并不如新开发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先进,可是边区的工业底子太薄了,转炉的生产效率虽高,但建设速度却始终不能令胡卫东满意,更麻烦的是。随着各大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钢材的需要量增加得更快,如果仅靠边区自己的力量发展钢铁工业,恐怕直到抗战胜利,这个缺口都堵不上。虽然暂时可以通过外购应急,但价格高昂而且必须支付珍贵的硬通货不说。随着rì本不断扩大侵略,国统区进口商品只会越来越难,而能够运到边区的就更少了。
何况,需要工业化的不仅仅是中原边区,西北这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光是计划中的兰新铁路就需要两三百万吨合格钢材,再加上一些待建的重要工矿项目,估计至少也需要500万吨合格的钢材,而西北目前基本没有像样的钢铁工业,哪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这几乎就是天文数字的可怕缺口?胡卫东想来想去,目前有能力而且也可能愿意提供这类帮助(德国由于交通路线的问题,对于这些大宗物资是没有办法提供的,何况希特勒也不像彻底得罪rì本人。)的,只有苏联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