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变法强国之路 (第2/3页)
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军制、吏制、爵制、国制、民制之全面变法。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的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对旧世族只有些须触动,正在变法赵国效仿胡人的骑射,改动民俗和军队骑兵编制,也没有对旧贵氏族、律法等做出调整,更休提深彻二字。”
“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四强五国不足以效法,唯有秦国之变法,从根本上做出了变革,废除旧制,建立新律,使秦国焕然一袭,达到强盛!”
辰凌微微点头,他只知道,历史对商鞅变法评价甚高,但对其它国变法,并没有细看过,听说过有这么一个人变法,但具体如何展开的,真实效果如何,史书记载也不全,即使如史家之绝唱《史记》,真实度也不过几成而已。
此时听苏秦娓娓道来,对各国的变法,大致有些了解,辰凌称赞道:“想不到丞相对法家也有此研究,但不知,燕国要变法,是否也要走商鞅变革之路?”
苏秦叹道:“非商鞅变法之路不可!”
这苏秦可是外交大家,察言观色是他最擅长的,早在数日前与储君探讨,就揣摩到了储君的心意,想要依法治国,因此今日在朝会上,君臣一唱一和,顿时把朝会的重点引到变法上来。
这时廷尉徐渭公,掌管司法审判一职,他迈出臣列,拱手道:“启禀储君,老臣觉得不可,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强盛,但律法太过严厉,酷刑颇多,充满血腥之气,燕国刚刚清除了外敌,还有内患未平,百废待兴之时,民众人心不稳,贸然实行变法,恐怕引起各方民变,请储君三思!”
徐渭公是燕国旧贵,他这么一说,有一些燕国旧臣贵族的人,也出来纷纷支持徐廷尉的观点,认为不能采用商鞅变法,或者认为时机不成熟,暂时不该变法。
辰凌心中微微一凛,幸亏自己还没有发表观点,这样一来,就能看清各方不同意见,如果自己加入讨论辩解,很容易与群臣对立,真正的君王,懂得帝王之术,都是不动声色,让群臣先pk一番,皇帝做最后总结陈词。
苏秦铁口如江河,自然不会示弱,这边回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