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周宪法 (第2/3页)
而他最中意的,是长孙无忌,因为长孙无忌不但是他的大舅,更是和他生死与共多年。同时,他也是人中最年轻的一位,长孙无忌无论在内政、外交,还是军事、谋略,都是朝中官中,综合能力最强的一位。
但长孙无忌的弱点便是过年轻,现在也才二十多岁,威望差了那些老臣一大截。
而房玄龄虽然能力很强,岁数也合适,四十来岁是担任朝廷高级官员的黄金年龄,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时候。
但对房玄龄不利的是:他对于军事和外交不精通,只长于内政,这样便显得有些短板了。而且,房玄龄虽然长于谋略,但在大事决断上,却有些忧柔寡断。这对于相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在原本的历史上,房玄龄虽然曾经作过大唐的丞相,却也需要杜如晦帮忙作决断,故有“房谋杜断”一说。
因此,综合考虑之下,杜如晦便最后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家皆能一致接收的人物。他是官,却不是单纯的人,还懂军事和谋略,在内政上也很强,唯一弱的方面是外交。
不过,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辅佐,便不是大问题了。要知道长孙无忌可是出身外交世家的长孙家。其父长孙晟是策划让东西突厥分裂的大功臣。长孙无忌在外交方面的天赋也是朝中武官中最强的。
于是,在众望所归之下,杜如晦便被确定为了新朝的第一任相。对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虽然有些不满,却也没有表现出来,毕竟他们都知道,相是五年一任,到时候就要重新选拔,自己还有很多机会。
相确定之后,其他的职位争夺便没有那么激烈了。毕竟新朝初建,空缺职位很多,最后都总算一一商量妥当,没有为此伤了和气。
在朝廷的官制和职位基本确定之后,便到了确定国号和年号的时候。毕竟新皇登基,总得有一个国号和年号才说得过去。
国号倒还好说,一干臣早早便查找了大批史料,称宇氏曾经在六十多年前建国,国号大周。只不过后来是被隋国公杨坚篡位才灭亡的。现在周王宇明不过是代表宇氏的后人,拿回原本属于宇氏的东西而已。加上宇明曾被杨广封为周王,所以国号应该仍定为“周”为佳。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任何意见,毕竟自宇明起兵反隋之后,武官一直都是自称的大周,且军队也是被称为周军,那新朝叫周朝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国号定下来之后,便要确定年号,杜如晦提出了几个年号,但都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提议下,方终于敲定了一个叫“永昌”的年号。
对于年号,宇明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要求,那些大臣要用什么年号,就随他们商量折腾去吧。
而登基称帝的其他细节,众臣讨论起来,便更是没完没了了。这让宇明也不禁连打呵欠,最后他性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