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袁世凯复出 (第3/3页)
月17日,荫昌到达信阳,坐镇指挥。袁世凯一面要挟清廷,一面又对清廷表示忠心,于19日奏陈在冀鲁豫招募一万二千五百人,编成湖北巡防军二十五个营(后更名为武卫右军),参加对起义军的“围剿”。
同时,在袁世凯的要求下,清廷还派出海军助战,海军统制萨镇冰亲自把舵,率领海军乘夜由阳逻驶入滠河,从谌家矶帅伦造纸厂重炮轰击埋伏在三道桥一带的革命军,陆上清军再次得到海上火力支援,自然是士气大振,步兵从滠口沿铁路开始进行了强火力的正面进攻,另一支清军从岱家山向刘家庙、三道桥进行侧面进攻,来了一个双管齐下。
为了应对清军的大举进攻,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10月28日,清军占领大智门,革命军据守歆生路,依托坚固房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29日,清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歆生路口及华商跑马场。革命军退守玉带门及歆生路以南街市。这时,代理第四协统领谢元恺等领导骨干先后牺牲,前线指挥官张景良又藏匿不出(后来发现张已通敌,便军前正@法),前线指挥乏人,部队开始涣散。
在这紧急关头,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黄兴于28日到达武昌,被推为武汉革命军总司令。29日,黄兴设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并立即到前线视察部队,组织反击。黄兴甚至专门做了一面大旗,上面写着“黄兴到”三个大字,大旗所到之处,革命军士气无不振奋。
但是,士气归士气,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区区一个黄兴就能改变的。黄兴在担任了战时总司令官的这一段期间,亲自率领革命军战士在汉阳的前线,与清军奋力抗战了二十多天。可是,由于清军在兵力、武器等方面都占了绝对的优势,于是,汉阳不得不于二十七日失陷,革命军只好选择退守到了武昌。这个时候,黄兴开始觉得如果再继续作战下去,那将是无法取得胜利的,还不如干脆放弃了武昌城,进而转攻南京,等到革命军占领了南京之后,再专门训练一支精锐的军队,前来收复武昌。但是,他的这个意见竟然遭到了武昌地区所有革命党人的极力反对。这样,作为战时总司令官的黄兴,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大家的通过,于是,会议也就不欢而散了。就在当天的晚上,黄兴便毅然辞去了战时总司令官之职,乘船赶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