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血火东京(上) (第2/3页)
这一点,在这次闪击日本本土的实例中就已经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华夏突击部队攻占京都,基本上已经宣告了日本南部大部分国土已经陷落
而对于《孙子兵法》也对快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唐健研究过的战争力学理论中就有一段概述: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和度有关,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
唐健通过对日战争的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依靠的就是坦克装甲部队的高度、大纵深的突击,以此产生的冲击力使日军精心构造的防线都是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最后一个目的,从下关一路到京都,唐健认为这一次闪击战的另一个另一个目的也几乎快要达到了,那就是精神力转化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不管是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和东方的毛太祖和谐社会,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的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这一点,从华夏陆军以三万陆军精锐从下关快攻到京都就可以看出,即使突击部队只有三万余人,而且日军却有十数万数到强大的防线,但就是这三万突击队轻易就撕开了这些防线,深入到了日本本土腹地,和东京也越来越近了
其二就是震慑,震慑在二战时期正是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同时也是唐健所极力追求的效果,虽然现在突击部队三万余人在十万日军面前显得过于渺小,甚至欧美很多国家都认为唐健这是冒险的孤军深入,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孤军深入日本本土,将阻挡在前方的十数万日军打得是四散溃逃,如今日本本土内很多的部队和民兵都被突击部队强大的战斗力震慑住了,渐渐失去了作战意志,所以,在攻占京都的时候,突击部队只用了三个多小时而已,这就是闪击战所带来另一个作用,震慑日军其他部队,削弱日军的作战意志
从开战到现在,除了行军度稍稍比唐健预计的中的要慢一点外,其他的都是按照唐健的计划中进行着,这让唐健丝毫不怀疑这场战争的结果,现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第二天一大早,唐健率军和段祺瑞的五万大军继续朝神户的防线平行推进,帮助突进部队扫除后方的日军残余,稳固后方,同时提供强而有力的补给,和唐健一起行动的还有刚刚从下关登陆的十万华夏陆军
与此同时,突击部队在攻占京都之后,并没有在京都做丝毫的停留,只是简单的休整了一下,便继续朝名古屋的方向进发,名古屋之后就是日本首都东京
1907年4月15日,华夏三万突击部队在攻占名古屋之后继续朝东京方向挺进,三天后,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