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女校风波 (第2/3页)
主,王若曦这女子身份很是让人非议了许久,要不是王三爷力挺又加上对她宠爱有加,王若曦恐怕早就被王家人关在了家中。对她而言,突然听到萧炎这个想法,心中不禁有些心潮澎湃起来,当即就下定了决心,要帮着萧炎促成此事。
有她们两人的出头,很快又说服了张出尘与长孙无悔。她们四人,可以说代表了当今辽东军的头面人物,其影响力自然非同小可。
女校很快建好了,但这生源却成了大问题。女校招生的告示贴出去后,足足三天内仅仅有寥寥几人前来报到,更多的人都是在看着热闹。自古以来,这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即便这个时代因为受到胡人的影响,风气算是比较开化的,但各世家子弟中,,并没有太多的zi诱,更别提县学书学这样的地方了,根本不会有女人的。
但这也难不倒这几位才女,几次碰头后,她们已是把握到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如今这辽东地区,随着数十万中原移民的到来,这人口组成上却是有几个来源。
原本在这片区域上,最有势力的高句丽人如今早已风光不再,经过杨戈等人有意无意的屠杀驱逐过后,剩下的高句丽人不过是原先的十分之二三罢了。而遭受高句丽人奴役的各部落牧民,此时也纷纷群起而攻之,要不是辽东军时刻控制住局面的话,高句丽人恐怕还要更加凄惨一些。当然,这里面并不包括那些投降的高句丽高官贵族。
与普通高句丽民众的备受欺凌恰恰相反,像金成用乙支荣兴等人,也如同金德柱乙支荣仁一般,照旧享受着荣华富贵,如今也算是辽东军的高层人士。而当ri破城之时,能看清形势的那些小家族如今也纷纷改弦易张,投靠了辽东军,属于他们的东西自然秋毫无犯。但除此之外的那些贵族,结果却是惨不忍睹,纷纷被抄家填充了军用。
如今散布在辽东区域的高句丽人,单论人数上,虽然还是不少,但与那些中原移民相比,已经是远远不及了。至于那些小部落,全部加起来的话,比上高句丽人倒是还要多上一些。但这些人,不管是高句丽人还是其他部落的人,却是被统称为胡人。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的敌意也慢慢的消退。而受到那些中原移民的影响,这些游牧民族也慢慢的有一部分开始改变了生活习性,甚至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其中不少人单从外貌上看,已经分辨不清到底是不是胡人了。
除了这些胡人之外,自然也就是汉人了。但汉人当中,因来源不同又分成了两部。其中之一,就是以本土汉民为主。他们这些人,都是很早以前就迁居到了辽东。虽然历经战乱,但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且也隐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们这些人当中,甚至有些人还当上了高句丽国的高官。这次兵变当中,他们这些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陈文泰了。
陈文泰本是荣留王高建武的智囊,兵变之时被隋军俘虏。杨戈查问过后,才知道这位陈文泰居然是南陈的旧臣,对大隋恨之入骨,这才投奔了高句丽,为高建武所重用。查知他的身份后,杨戈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几经劝说后,陈文泰终于答应投降,但却是对杨戈投降,而非大隋。
杨戈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这样岂不是更好?为了安抚原汉民的军心,当即决定由陈文泰担当平壤城通守,协助平壤城郡守周文博,统管平壤城大小政务。同时又委派了谢映登担当了平壤城将军一职,统领城内守军。
除了原住汉民之外,另外一部自然就是所谓新来的中原移民了。而这里面,并非完全是那些灾民或者苦哈哈的百姓农民,其中也有着不少的世家子弟,拖家携口,或者还是带着家中宗主族长的命令,来到了辽东,自然也是希望将家族的势力进一步的扩展。
这里面最为有名气的,自然就是王家与梅家了。
王三爷自不用说,连船厂都是与杨戈合伙干的,自然对辽东军的所作所为是倾全力支持。是故,由王三爷做主,却是暗中鼓动了一些王家不受重用的子弟,悄无声息的来到了辽东。
果然正如王三爷所说,这些子弟在家中都不甚得到重用,心中都有一股闷气。没想到王三爷却是给他们提供了另外一条出处。当听闻王家大小姐王若曦此时也在新义州后,那些子弟更是没有半分犹豫,跟着海船一并来到了辽东。
至于梅家,却与王家不同。当从长孙无忌口中得到了辽东的具体情况后,家主梅自强已经有些想法蠢蠢欲动了。后来见到长孙无忌与魏征两人竭力迁移中原的移民,心里面已是有了主意。只是过了几天,梅自强已经做通了家里各位族老的思想工作,当即决定,梅家除了少部分人还留在山东的生意行当之外,其余人等皆都跟着梅自强,将梅家主体竟是迁徙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