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势在必得大东北 (第2/3页)
,最终将北方这些看似落后却危险极大的民族全部同化或者清除,使得汉人的足迹可以遍布弱水两岸。
经略大东北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至少需要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刘和需要从公孙度手中夺回现有的大汉疆域,这样既能消除东北方向这个巨大隐患,从此不再担心腹背受敌,而且还可以为刘和南下争夺天下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借助于海上输运通道的方便快捷,刘和可以非常容易的将环渤海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第二步,刘和将战略重心从幽州向黄河以南转移,向并州以西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刘和需要先将袁绍赶出冀州,继而再将袁绍消灭在并州,实现完全控制黄河以北的战略意图。此在期间,北方的鲜卑人将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刘和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来阻止鲜卑人的南下。
等到刘和在黄河以北发展稳固之后,便是渡过黄河与中原势力进行大战,一口气打到长江边上,然后继续渡江作战、入蜀作战,从而彻底结束大汉内部军阀割据的局面。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东北方向仍以固守为主。
第三步,大汉内部各种势力全部被清除干净,中央王朝的权力彻底巩固下来,刘和此时便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从中原人口密集之地迁徙至少五百万以上的人口前往东北地区,从此完全占据东北,彻底遏制其他民族发展。
历史上对汉人政权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皆出自东北,跟商周时期的肃慎族不无关系。刘和懒得去管东胡人、夫余人、挹娄人、高句丽人、沃沮人、秽貘人、三韩人祖上都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认准了一点:今后想要真正的安宁和平,那就必须将大东北地区完全掌控在汉人手中!
为了积蓄力量对付辽东公孙度,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北方战线,在兵力吃紧的情况下,刘和暂时不愿与袁绍发生激烈的大战,耗损己方兵力,因此冀州的战事最终没有扩大,只是以两场僵持和一场城池攻防战而暂告结束。
袁绍见幽州之事已不可为,冀州方面又有卢植这个碍眼老头从中作梗,也是没有便宜可沾,便采纳了田丰的建议,将部队收缩到赵国南部、大陆泽以南和清河国内,从此由战略进攻的态势转为战略防守。
攻与守不过一字之差,但需要牵扯的精力、耗费的兵力和财力却完全不同。在热兵器尚未出现的汉末,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要比利用城池地势进行防守的一方至少多付出三到五倍的损耗。
比如这两次的幽州防守之战,尽管进攻一方做足了各种准备,集结了远远超过刘虞一方的兵力,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令支公孙氏甚至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退出幽州,甚至彻底从大汉境内消失。
如今,袁绍不再妄图夺取冀州全境,更不再打幽州的主意,而是沿着刘和未来可能南下和西进的路线开始大量修筑防御性的工事,并且调派得力将领进行防守。如此一来,反倒是为他节省了兵力和财力,可以安心攻略并州的北方数郡,谋夺司隶地区的河内郡和河东郡。
日后,刘和若是要从东北南下和西进,就要与袁绍军展开一城一地的激烈争夺,反过来体会当初袁绍军围攻高柳数月不下的那种蛋疼感受。刘和自掌兵以来,极少发动正面的攻城之战,多数时候都是利用城池进行防守反击,少数时候则是利用骑兵高速穿插的机动性歼敌于野,所以还没有领教过攻坚战的那种胶着与惨烈。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结局到底会怎样,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