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五十七章 招抚围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五十七章 招抚围剿 (第2/3页)

清流士大夫常有杨鹤主抚遗祸天下的说法。他们认为,“流寇”初起的时候力量并不大,只要调集官军一鼓而歼之,就可以把农民起义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是由于杨鹤一意主抚,才使农民起义得以发展起来,以至于不可收拾。因此,在主剿派的心目中,杨鹤成了众矢之的,被视为罪魁祸首。

    但其实,大家也是冤枉了杨鹤,他本人也并不是一味招抚,是秉承着以剿为辅助,招抚为主导,要不也不会跟吕世狠狠的在延川打了一场恶仗,而后又回到米脂,和高迎祥再打一场,他希望以这种打击做条件,压服各地杆子,再行招抚。招抚之策,其实也是为着这个大明,也是无可奈何下的办法。

    崇祯初年二月,明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病死,朱由检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接替。

    杨鹤抵任以后,看到陕西各地的灾荒十分严重,无衣无食的饥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去,使他所部署的军事追剿收效甚微,官军疲于奔命,起义农民却有增无已。他感到光靠军事手段解决不了面对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崇祯二年底奉诏抽调大批精锐开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穷于应付。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杨鹤才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

    把钱花到招抚赈济上面,帮助农民复业。这样做不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农民安插既定之后,政府还可以继续征收赋税,所以说“利莫大焉”。如果一味主剿,把钱用于军费,不仅无法恢复社会生产,花掉的钱不能通过赋税形式收回来,而且他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参加起义的人势必越来越多,剿局既不易结,后患也更加严重。这就是杨鹤建议以抚为主的主要原因。

    但屡抚屡判也是有原因的,皇上原来以为只要颁发一纸赦书,略加赈济,就可以把起义农民遣散归里,依旧充当纳粮当差的“良民”。他不仅没有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加紧了压榨。崇祯二年七月,户部左侍郎李成名眼见催征饷银实在难以足额,建议以九分为率,朱由检却仍坚持按十分通融。

    三年九月,巡按御史李应期要求豁免陕西一省的欠赋,朱由检拖到这年年底,才勉强答应免去崇祯元年和二年积欠在民的税额,当年的欠税仍不准免,饥民们拿着受抚时发给的“免死票”回到家乡,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官府的追呼敲朴,除了重新组织聚义起事,还有别的道路可走吗?

    洪承畴越说,声音越高,“这个通判,竟然还执掌着这陈词滥调,诸位,你们都是饱学之士,你可曾看见过乱世用招抚,便天下太平的吗?乱世用重典,这才是正确之法。”

    那位被说着的通判闻听,却也不为意,只是站起身,按照官场规矩,躬身施礼,轻轻一句:“学生受教。”便施施然坐会本位。

    他本是杨鹤亲自关照的,其实算是杨鹤安插在延绥地方的一个耳目棋子,也是杨鹤招抚政策的坚定追随者,

    看看底下一个个官员静若木雕,也便不再动官威,转身换了一个笑脸对着周暨道:“子廉(周暨的字)你与闯贼多有交手,你可看出那闯贼有心受抚吗?”

    被上司称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