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七章 浩荡皇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九十七章 浩荡皇恩 (第2/3页)

的仇恨往往只是集中在那些直接压榨欺凌自己的官吏和豪绅身上,他们的斗争不过是为饥寒所迫,采取武力挫败官府的催科,并且从富家大户的粮仓里夺取活命之资。正因为如此,起义农民在这个阶段里,常常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一旦朝廷和地方高级官员宣布“赦罪招安”和放赈的时候,起义队伍中的许多群众以至于不少领袖人物,往往自投罗,接受招安。

    他们既然尚未意识到,明王朝维护的正是使自己遭灾受难的暴虐统治,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毫不奇怪的了。所以,我们应当如实地把起义初期农民们的接受招安,看作觉悟尚低的一种表现,而不能过分苛责,一见“受抚”就给加上投降、背叛之类的罪名。

    真的吗?难道这事是真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剿灭闯贼呢?闯贼也是杆子啊,也是走投无路的流民组成的啊?那为什么不按照皇上的意思饶恕他们呢?

    周暨耳朵在听着这些签丁军汉的争吵,几次书童兼亲兵要跳脚弹压,周暨都笑着阻止了。别人不知道,自己是知道上层的决策的,尤其这次,自己主动请缨,更得到总督大人万般信赖,更是亲书了一封长信,详细的和自己说了总督和皇上的心思,要求对于沿途愿意被招抚的杆子,尽量招抚,为朝廷存留一份劳力生息,关于闯贼,那是因为闹的太过,不但敢于攻打县城,而且还做了其他杆子不能也想不到要做的事情,实实在在的让总督不敢小觑了他,真的怕养虎遗患,要不闯贼在招抚之列了。

    杨鹤抵任以后,看到陕西各地的灾荒十分严重,无衣无食的饥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去,使他所部署的军事追剿收效甚微,官军疲于奔命,起义农民却有增无已。他感到光靠军事手段解决不了面对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崇祯二年底奉诏抽调大批精锐开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穷于应付。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崇祯四年正月,他在疏中指出,“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采用剿的办法需要调集大军,“行粮犒赏,所费不赀”,结果仍然是“诛不胜诛”,“屡剿而屡不定”。采取招抚的办法要想真正取得效果,也必需由政府拨款帮助农民度过难关。他说:“盖解而散,散而复聚,犹弗散也。必实实赈济,使之糊口有资,而后谓之真解散。解散之后尚须安插,必实实给与牛种,使之归农复业,而后谓之真安插。如是则贼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抚。抚局既定,剿局亦终。臣所谓欲行剿抚之实著,必有剿抚之实费者此也。”他还指出,如果只是“空言”招抚,不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那就是“徒以抚愚贼,是即以贼自愚,此不终日之计也”。最后,杨鹤认为剿和抚都要花费大笔金钱,效果却不一样;“况费之于剿,金银一去不还,且斩首太多,上干和气。费之于抚,金钱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盗息民安,利莫大焉。

    杨鹤把农民起义看作一个严重的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