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附录:文献资料之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附录:文献资料之六 (第2/3页)

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KGB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KGB是苏联恐怖统治“克格勃”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KGB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KGB”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有显著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摈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

    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

    苏联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前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