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7章 舍与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7章 舍与得 (第2/3页)

阶下。

    魏霸给什么台阶?当然是把关中的战果算入整个北伐之中,不仅如此,还把夺取关中的第一功臣让给了诸葛亮,自家父子拼死拼活,不过是执行而已,真正决策的是英明的丞相大人,负责统筹的是聪明绝顶的马参军,我们父子就是杀杀人,做点具体的事罢了。

    所以,丞相有了功,北伐不算失败,只能说不完美。马参军有功,只是没能杀掉张郃,有点小遗憾。就算功不掩过,也罪不至死。

    这样,丞相有了面子,参军有了性命,魏霸呢?魏霸让出了关中首功,看起来损失大了,却获得了荆襄人的友谊,硬生生在荆襄人和诸葛亮之间楔进了一只手。如果可能的话,还有丞相的感激——毕竟他让诸葛亮不用杀死马谡就能解围。不管丞相是不是感激,至少他心里有数,为了维护大局,为了维护他丞相的脸色,魏霸是有牺牲的,他是顾全大局的。

    再说了,就算魏霸谦虚,诸葛亮还好意思不赏魏延、赵云的战功?赵广跳级成了将军,他好意思再给免了?那不是自打耳光嘛。

    所以,魏霸也占了便宜。他舍弃的是虚名,得到的是实利。

    如果他不肯舍呢?看起来是保住了战功,可是诸葛亮被迫杀了马谡,荆襄系实力受损,向朗等人会因此把仇恨记在他的头上,魏家会受到更强的排斥,将来魏家一旦有事,也就不会有人施以援手。就像历史上魏延死于非命,荆襄系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说句公道话一样。

    舍得舍得,都是要先舍,然后才有得。可惜,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看到手里的既得利益,不肯做出任何让步,也就无法获得更大的利益。

    舍得,是一种智慧,前世的魏霸也不懂,现在的他也仅仅是有所领悟而已。而他学习的对向,就是诸葛丞相。

    从向朗来表明态度的那一刻起,魏霸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是他没有按照向朗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演出,他必须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又何必按照向朗的步骤起舞?等向朗等人在公议中败北,等诸葛亮被迫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让马谡在生死关上走一遭,知道他自己不过是个棋子,在他和诸葛亮之间撕开一道裂缝,哪怕是一条看不见的细痕,这对他以后都有莫大的好处。

    要想和诸葛亮争权,就先要撬他的墙角。他的墙角是什么?当然是荆襄系。

    魏霸让出了关中的首功,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了。诸葛亮迅速的分配了任务,给赵广增兵两千。加马岱为平北将军,率骑兵千人,助赵广守陇关。这样陇关共有守军六千人。拜向朗为荡寇将军,领兵五千,加拜王平为丞相府参军,领兵两千,一起镇守上邽。其余人马撤关中,经由斜谷回汉中。

    军情紧急,命令一下。立刻起程。

    魏霸率领着两千多骑兵,无法顺利通过段谷水路,所以他只能和赵广同行,绕道陇关。赵广虽然因为战功跳了一级,由都尉直接升到了折冲将军。又领兵五千,镇守陇关,也算得上是一方重将,可是诸葛亮给他安排了马岱做副手,这让他有些不舒服。

    马岱是关中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