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宋金议和 (第2/3页)
还是个小字辈,岳家军还没成形。而岳飞,还是在宋金双方战线基本上稳定下来后,在镇压钟相杨么起义的战事中出名的。
这支吴家军的创始人吴玠死后,吴璘代领其军。由于四川在地理、财政上的相对独立性,绍兴年间弟二次削兵权未对吴璘采取措施。吴璘死后,其子吴挺继任蜀帅。吴氏三世帅蜀,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绍熙四年(1193年),吴挺死后半年不置蜀帅,后因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的建议,召吴曦入朝迁任殿前副都指挥,夺了吴家军世袭的兵权。吴曦总想回去当土皇帝,先走陈自强的门路,嘉泰元年终于被任命为兴州都统制兼知兴州。其后他向苏师旦纳贿,恰逢韩侂胄物色西线统帅,吴曦成了副帅。不过,他可从来没有把因巴结自己与韩侂胄套上近乎的主帅程松放在眼里。
吴曦任西线副主帅后,金朝把他列为策反的目标,送去了一封诱降书。吴曦即派密使赴金,表示只要封其为王,他就可以献出阶、成、和、凤(分别治今甘肃武都、成县、西和,陕西凤县)等关外四州。金朝没有立即做出反应,直到发起全面反击后,才决定接受吴曦的献降,指望藉此控制四川,令战局彻底改观。岁末,吴曦先后派人赴金营献上降表与告身,完颜纲命使者带上诏书与金印,至罝口立其为蜀王。
有部属劝吴曦说:“如此,相公八十年忠孝门户将一朝扫地。”他答以主意已定,即派兵夺取设在宜昌(今四川广元西南)的四川总领所仓库。他还致书驻兵兴元(今四川广元)的程松,命他知趣的离川。程松接函,竟置川蜀四路江山与人民于不顾,仓皇逃出三峡。开禧三年正月,吴曦正式在兴州即位,继张邦昌、刘豫后当上了金国第三个儿皇帝。
吴曦叛变称帝,引起了轩然大波。利州东路安抚使杨甲,募死士昼夜兼程赴临安告变,朝野为之震动。此前成都府路安抚使杨辅也曾密奏吴曦必反,当时韩侂胄还不相信。朝廷以为杨辅必能讨叛,密诏任命他为四川制置使,授权相机行事。不料吴曦根本不买帐,将杨辅移知遂宁,杨辅只得弃离成都而去。
与方面大员临阵脱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忠义之士暗中筹划讨叛义举。监兴州和江仓杨巨源联络了三百人,兴州中军正将李好义与其兄好古也串联了军士李贵等数十人。他俩接上头后,就感到须有一个素有威望的人出来主持,才不至于一乱刚平一变又起。他们以为吴曦召用的伪丞相长史、权行省事安丙是最合适的人选。
安丙原是随军转运使,吴曦叛变后,他以为枉死无益,表面接受伪职,暗地等待时机。与杨巨源和李好古李好义等人接上线后,经过一番策划,安丙命人起草了一份讨叛的“密诏”,声称来自杨辅,以此号召忠义之士。二月下旬的一个黎明,李好义率七十四个敢死之士突入伪蜀王宫,大呼:“奉密诏诛反贼,违抗者灭其族!”吴曦僭位仅四十一日即被诛杀。
吴曦之叛是韩侂胄用人失误造成的一次浩劫,直到吴曦被诛的消息送达临安,侂胄才放下了心头的巨石,即日拜安丙为四川宣抚副使兼知兴州。这次平叛,杨巨源、李好义首倡之功最大,但安丙却在奏报中将首功据为己有。
其后,安丙忌功妒能,先是坐视吴曦余党毒死李好义而不加追究,继而指使亲信杀害杨巨源而诬以谋乱自刎。蜀中忠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