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八章 宋代高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十八章 宋代高炉 (第2/3页)

下,三个老工匠像打了鸡血一股兴奋,涣发出了雄心壮志。最终,鸡笼史上第一座高炉,高四丈五尺,容积约为为15立方米,达到了这个时代之最,比同一时代任何一座高炉都要大。

    高炉造好了,接下来就是解决鼓风机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大问题。现代高炉都有专门的鼓风机与之配套。但在宋代显然不会有电动风机。那三位老工匠师傅提供了两种风箱供张旭这个大东家来选择。一种是踩踏风箱,外形看上去像手风琴,上下是木板,周围蒙着折叠的皮革,使用时人站在上面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风。但张旭一听这上面要蒙着皮革,使用一久,就会老化,到时候来不及更换,导致高炉爆炸那可就杯具了,于是马上否决。还有一种是一个大木箱,上有活门,使用时,不停地前后推拉鼓风。这个比较简单,就是木箱太大了一些,就他了。整个高炉四面做了四个进气道,安放了四个鼓风箱,以提高鼓风效率。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还做了几个风箱以备用。

    在庞大的高炉外面,还用结实的木头搭建了独立的检修塔,以及用滑槽、滑车和滑轮组组成的炉顶进料系统。

    高炉炼出来的是含碳量高,杂质多的生铁,但是已经可以用来铸造大型铁件了。于是在高炉出铁口外接了一条沟槽,平时封闭。如有需要,则打开,烧红的铁水就顺着沟槽直接注入到模具中,铸造成大型铁件。

    生铁冷却成铁锭之后,还要再加热,炼成热铁。于是那三个师傅又指导建造了一个炼熟铁的炉子。

    熟铁就可以锻造各种各样的工具了。包括菜刀,锄头之类的。当然要把熟铁锻造成这些工具,是要锻打,渗碳,淬火的。这还需要用到锻炉。这玩意儿鸡笼原来的赵铁匠就会了,当然他原来也只会这些。为了更快的生产钢铁,张旭还是让那三个老工匠进行指导,对锻炉进行了改造,使他更适合现在的钢铁厂使用。在技术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的前提之下,为了提高产量了,没办法,张旭让人一下子就起了二十多个锻炉。

    当这铁作坊一切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毕时。铁矿石和煤炭也早就准备就绪了。是时候点火炼铁了。

    按照那三个退休老工匠制定的操作规则,铁作坊里将近一百个人反复演练了将近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