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转战江湖三十载,故土情怀终难 (第2/3页)
横贯两岸,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
沿阶拾级而上,桥旁有一个美轮美奂的小巧亭子,亭子当中,几个富有诗意的英俊才子正在吹箫,箫声袅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亭子紧靠着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
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像在银河中前行。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与掌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烈火蓉轻声地吟诵着南宋姜夔的《扬州慢》,不知不觉间,泪水已经湿润了她的脸庞。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躲不掉的是今生今世的恩爱纠缠,忘不了的是刻入骨髓的故土情怀。
天上皎月无双,照得人间冷暖凄寒。
浊酒一杯,长歌一曲,唐吴山庄。战功第一人,囹圄桎梏,惨然无言,一片寒光。万般苦衷,随风而去,仰天何须心似火?歌未尽,叹东南震荡,布衣心殇。曲未终,兴浩然正气,漫天飘香。往事随风,多少驰骋江湖?多少叱咤风云?问是非功过,谁人知?天地书生,明教教主,春秋几度,离恨几多。踏遍青山,两岸绿水依旧,再往东瀛寻剑圣,人未见,心已殇,归思难收,故土难忘。
“冷哥,我们就在这里住下吧!我不想再离开了,我不想再漂泊了。”烈火蓉依偎在冷水易的怀中,满脸的春潮。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两岸山水黯然失色。
“好好好,就依蓉儿的意思,我们已经漂泊了二三十年了,是该安定下来了,沉淀沉淀,好好的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味与幸福。”冷水易的脸上洋溢着令人振奋的微笑。
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冷水易和烈火蓉俩人偎依在白玉桥旁,江边微风阵阵,画意诗情,岸旁柳絮如棉,飘飘洒洒,月光皎洁,沆砀如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街上影子,唯冷烈一对,过客匆匆,姗姗迟迟,缘生缘灭。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或许是眨眼一瞬,或许是弹指一挥,或许是清茶一盏,或许是茫茫一日,或许是长久一生。冷水易和烈火蓉俩人终于从沉醉当中清醒了过来。
“我们到桥的另外一边去看看。”烈火蓉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痴迷地说道。
“好!”冷水易柔声回答,似乎是不想惊动了这良辰美景。
桥的这一边俩人已经看过了,满是繁华与希望,然而桥的另外一边的景象却令俩人大跌眼镜,颓废而又死寂,古老而又沧桑。
这是很小很小而又很多很多的巷子。随意的选择了一条道路,俩人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