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生不逢时 (第3/3页)
经不得而知,当听到这里,王余佑眼前就浮现起东晋大英雄桓温为报父仇,趁仇家举丧之时身怀利刃混入其中,砍瓜切菜般手刃仇敌的惨烈场面。唐王之仇本可以通过正式的司法途径提起诉讼,但恐怕就连这位龙子龙孙也对当时混乱局势下的司法公正不抱信心,故而甘冒废藩之险,亲手偿还血仇。他刚毅勇烈,敢做敢为的性格可见一斑。
大仇得报后,唐王心中二十几年的郁气才得以发抒,此时,明王朝的形势已岌岌可危。东线与满州的对峙已是苦苦支撑,西线与起义军的较量又是连战连败。唐王慨然以国事为己任,顾不上祖训亲郡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招兵买马准备北上勤王。可惜猜疑成性的崇祯对这位一腔热血的愤青并不领情,半路上就派人把他赶了回去。接着新帐老账一起算,责备唐王擅杀叔父,擅离封地,无法无天,下令废为唐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之中。所谓凤阳高墙,就是明朝囚禁宗室罪人的所在,唐王自十二岁被囚于家中,好不易时来运转,三十一岁上做了四年王爷,就又进了大牢。这一关,又是七年。
忠臣们选择的窝囊废弘光帝败亡后,隆武帝才被临危受命,挽狂澜于即倒,担起肩负明朝的责任,可是他已经把宝贵的人生大部分都交给了牢狱之中,性格难免有些某些偏激最突出的就是他在为人行事方面,一生软弱,优柔寡断,书呆子气十足。据说,朱聿键读书相当多,有些决断也是正确的。遗憾的是,他“食书不化”,严重脱离实际,加之未经历练,匆忙登上帝位,不但不能力挽狂澜,挽救明朝灭亡的命运,反而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史书上曾记载着这样几件小事:当时,南明还有一个小朝廷,是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建立的。一次,朱以海的军队遭到清军的猛烈攻击,只好派使者前来福州向隆武帝求援。因为鲁王在信上称朱聿键为“皇伯叔”,而未称“陛下”,朱聿键龙颜大怒,喝令身边的人把鲁王的信使杀了,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时事之可忧,不在清而在鲁”。朱聿键的这种做法,导致两个南明小朝廷水火不容,终于被清军各个击破。隆武的想法无非就是,你叫皇伯叔就是有别的想法,就是不忠于我,不忠于我的人我就不能容忍,就要消灭你,这和崇祯当年以“祖训”囚禁他如出一辙,奈何你读了那么多年书,就不知道那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兴兵救难被以祖训关了这么多年,壮志蹉跎,为何又恼怒别人的一句称呼,令亲着痛仇者快?而且兵家最重要是知己知彼,不要看他吹牛冒泡,磕头作揖,忠臣是最靠不住的,当皇帝自己不强,你靠谁?你是天下的顶梁柱,你靠哪个?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靠别人*纵当傀儡皇帝可是非常危险滴。
忠臣捧出来的皇帝不都是昏君吗?秦二世,隋炀帝,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