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3/3页)
后这支后马改为四十八编,窦志忠为督军。李自成死后,窦志忠组织当地的渔民、农民继续奋战,失败后隐居洞庭山,在此期间娶妻。后因身体不好,回到老家河北献县,生有大东、二东。母亲窦氏、因二东造反抽清被捕入狱,绝食撞墙而死。妻子齐金凤,高林镇人氏(河间境内),清政府破连环套时而死。她生有两子,长子窦飞虎,次子窦飞豹。二子后随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是现黑河市爱辉镇窦集屯窦氏的第一代人。
窦尔敦性格刚强,豪爽。自小投师习武。师傅韩城,原是李自成部下军官司(沧州人),李自成失败后、韩城改字化名为“王为公山人”,在此其间收窦尔敦为徒,使其得到一身马上功夫。窦尔敦后又跟师叔静慈(原李自成部下,李失败后出安当了和尚)学习轻功。后又为反抗清政府拉起队伍,在连环套树旗起义,明确提出:“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口号。绰号“铁罗汉窦尔敦”。
由于长期受家庭和师傅的影响,窦尔敦自幼就开成了刚起码不阿,不畏强暴的性格。一些事至今在家乡献县仍传为佳话。一次家乡的一个穷孩子的糠饼被一个富豪的孩子抢去喂了狗,还说:“你这糠饼子屈了俺家的狗咀。”这事被打草回来的窦尔敦遇上,窦尔敦气愤地指问那富家的小子:“你为什么抢人家的饽饽喂狗?你这是欺负人。“那富家小子蛮不讲理,仗着自己长窦尔敦几岁,家里又有钱有抛,根本没把窦尔敦放在眼里,冲着窦尔敦大声喊叫,举起拳头朝窦尔敦打来,没等他的拳头落下,窦尔敦的拳头早就打在了他的前胸上。最后,富家孩子不得不拿出五个铜钱,买了两个烧饼赔给那个穷孩子。
每年的“四月十八”,窦尔敦的家乡都有庙会。这天年轻的窦尔敦和哥哥、妹妹三人也来赶庙会。正在他们闲逛得兴之时,忽然他们面前人群吵闹。兄妹三人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一个官宦带领数十名家丁抢了一位贫家的姑娘。窦尔敦见些情景,怒气满腔,心想:“谁家没有父母,又谁家没有兄妹?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无理。”血气方刚的窦尔敦向兄妹使了个眼色,三人象三只下山的猛虎冲上去。但是,由于官宦的人多,兄妹三人未能救出受害的姑娘。
事后,窦尔敦怒火未消,决心救出那位姑娘。在一天夜里天更时分,兄妹三人翻墙入官宦内宅,杀了官宦一家,找到那个被抢的姑娘,送回了家。
康熙二十年(1681年)山东、河北一带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但官府横片暴敛不减。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决定在山海关外大凌河(距连环套不远地方)建立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虽然康熙皇帝对建牧场占用民地民坟讲过“朕心不忍、应得民地尽行开除”的话,但是下属官员欺下瞒上,使大片的民田被强占,激起了当地农民的无比愤概。此事被专门和那些贪官污吏做对,杀富济贫,威镇四方的绿林英雄好汉窦尔敦知道后,决心和清政府较量一下。不久,窦尔敦和他的结义兄弟们截了朝庭的十几匹好马。同年又在商家林寺方截了皇杠,并把截来的东西分给了贫苦农民。从此窦尔郭成了清政府有名的“大盗”,康熙皇帝的眼中钉。为此康熙皇帝不仅亲自下旨“限期捉拿窦尔窦归案”,而且还两次派兵攻打连环套,但损兵折将,都没能捕获窦尔敦。后来地方官府闻知窦尔敦是个孝子,就派人将窦尔敦的老母和嫂子拿到,施以苦刑,还故意让众人观看。贴出而告:“窦尔敦之母被官府捉到,限期窦尔敦归案......否则开刀问斩.消息很快传到了连环套。窦尔敦万分悲痛。为了不牵连母亲,宁愿一死也不愿当个不孝之子。之后,窦尔敦毅然到官府投案自缚,被刑部判了死刑。
以上是窦尔敦的为人和闻名古今“大盗”的原因。但是窦尔敦被流放到黑龙江,作为流犯参加抗击沙俄的斗争,并为国流血捐躯的事,却又很少有人知道。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被评定。在这种条件下,康熙决意打击沙俄在黑龙江的侵略行径,完成早年未竟之业。为此,康熙于二十一年两次东巡,视察乌喇,并遣副都统郎担等至雅克萨侦察敌情。二十二年又谴副都统萨素为将军,加紧了察敌情,选战船,建驿站,筑城堡等各项战前工作。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木兰秋围”之后,康熙皇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具体安排收复雅克萨有关事宜。同时,为增强北部边疆的实力,让萨布素带回12门红衣大炮和20万在“三藩之乱”中被株连的战士、亲属(称为流人)流放到黑龙江,令其“屯垦戌边”。
窦尔敦被判死刑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萨而素将军对窦尔敦的事早有耳闻。对其,刚直不阿、为民除害的品德和一身好功夫,更是敬佩不及。他想,打击沙俄,收复雅克萨,拯救被蹂躏的边疆各族人民,不是正需要这样的人吗。所以萨布素几经周折,在太尉梁九公协助下,刑部免去窦尔敦死罪,秘诀判流放黑龙江。
正如《东北流人史》所说:“防御与驱逐在黑龙江地区的沙俄侵略者,清政府在此期间增将大批流人谴戌到黑龙江。流人在雅克萨战争中充当了主力军,俄军大败。为保卫祖国领土与安全,立有重大的功勋。做了重大贡献。”
窦尔敦被流放到江东旧爱辉后,被分到布丁屯。靠近布丁屯的洒河汇合地方、称之黄河口,水深流急,浪大,旋涡多,是*练大军的好地方,萨布素将军决定在黄河口创建水师营,聘招流人袁开觉为水师营的团练教头,并选抽一些青年,由窦尔敦带领学习拳脚和杀敌格斗的武功,同时协助水师营伐木造船。
一天,水师营将士们活捉两名罗刹,布丁屯的群众纷纷前来看俘虏。然而,两名罗刹依仗他们以往的实力和横行霸道的种种行径,在中国人民面前大吵大闹,张牙舞爪。窦尔敦气愤已极,一步跳到两名罗刹面前,并让一名群众牵过一头牛来,窦尔敦单手一吃气,“啪”地一掌打一下,牛头盖被敲碎,那牛就地倒下,四脚抽搐而死。窦尔敦这一举动,博得在场民众的热烈喝彩,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刹时,场地讨罗刹畴的怒声有如春雷在边疆大地上滚动。经审讯,这两个人,一个叫物威,另一个叫别留金。头天夜里受上司怪拉托夫命令前来打探军情,准备洗劫布丁屯。事后由于反击准备工作充分,中国人民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萨布素带领官兵肃清了结雅河和黑龙江中下游的所有沙俄侵略据点,同时,还清除了雅克萨的外围,攻打雅克萨的条件已经成熟。6月22日,主将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副都纺郎担率水陆后员1800名,配备野炮120门,攻城炮40门,包围了雅克萨城。
为了体现中国人的友好和善,萨布素“先礼后兵”,决定派精干人充当信使,让其退出雅克萨等地。然而,沙俄侵略的本性和野蛮行为在连续民众中老幼皆知。因此,信使的差事,不仅重担在肩,而且有着生命的危险。窦尔敦听到后,却主动要示承担这一任务。他这种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精神何等高尚可贵。这种为民族利益,不所牺牲自己一切的品德又何等的伟大!彭春和萨克素将军认为窦尔敦担当此任最为合适,第一、他胆略过人,智谋勇敢,能就会各种复杂的局面;第二、他相貌堂堂,有很好的武功,浑身充满豪气风度,有不失天朝国威。
6月23日,窦尔敦带上劝降书,来到雅克萨,见到俄军督领托尔布津。窦尔敦有礼节的身报身份,送上奉三军主帅之命的劝降书,并与托尔布津进行了激烈地说理斗争。托尔布津虽然被窦尔敦说的理屈词穷,哑口无言,但拒绝接受劝降。依然“......负固,出言不逊”。
和平解决雅克萨遭到拒绝。6月24日黎明,清军兵分水陆两路,众炮齐发,开始攻城。在猛烈地攻势下,城垣被毁,俄军损失惨重。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托尔布津于6月26日率军投降,并给予宽大待遇,决定“愿归者六百余人,并其器物、悉与遣归“。托尔布津为此还感激涕零,稽颡而去”,答应今后不瑞到雅克萨骚扰。清军烧毁雅克萨后撤兵爱辉。
沙俄侵略者不甘心失败,当得知清军已撤回爱辉的消息后,立即派托尔布津率669人,带5门大炮,于当年8月27日重新侵占了雅克萨。托尔布津为了便于指挥,在重修雅克萨过程中,在正门还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立一杠大旗,上端设有楼橹。
康熙皇帝得知罗刹北信弃义重返侵占雅克萨后,颇为脑怒,于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下令萨克素速修船舰,统领乌拉、宁古塔官兵速赴爱辉。
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打响以后,托尔布津登楼指挥,执旗打语。战斗进行到第五天,为了使俄军失去指挥能力,窦尔敦随败退的俄军混入城内,直奔支撑楼橹的旗杆跑去,并抡园战斧,手起斧落,只用几下便砍断了旗杆。这时守卫塔楼的几名俄兵才明白过来,一涌而上将窦尔敦围住。窦尔敦临危不惧,发挥武功近战的优势,很快地将几名俄军砍死......。
窦尔敦流放到黑龙江前,杀富济贫,铲除人间不平,并且把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成为旧社会农民起义领袖;流放到黑龙江后,为了收复祖国神圣的土地,为了保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他置生死于不顾,显示了炎黄子孙的英雄本色。因此,窦尔敦不是“大盗”,是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窦尔敦在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之后,他和两个儿子来到爱辉附近的火石山定居下来,从此这里起名“窦集屯”。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曾在这里为窦尔敦建过祠堂,后人通称“窦尔敦庙”。
当今第二七代孙媳肖淑珍回忆老祖上传下来的话;“早年间,一个叫什么将军的人,常在重阳节来拜庙祭奠”。眼下,窦尔敦在爱辉已传宗有二十一代了。虽然窦尔敦庙历经沧桑已不存在,但当年窦尔敦用过的那套明代大青花瓷拚盘(九个一组),仍完好地保存在窦集屯,上面烧有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清晰地记载了窦尔敦的丰功伟绩,并同民族英雄窦尔敦的名字一起流世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