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机会 (第2/3页)
济增长最慢者。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泡沫经济的崩溃造成了银行“惜贷”+企业“惜投”+居民“惜购”的连锁关系,使日苯经济陷入不断衰退的恶性循环。企业是日苯经济的微观载体,恶性循环以企业为核心。“泡沫”崩溃后,企业出现债务过剩、设备投资过剩、雇佣过剩的“三过”现象,其中又以设备投资过剩为核心。
(1)“惜贷”和“惜投”之间的恶性循环:泡沫经济崩溃后企业欠银行的大量贷款无法偿还,变成现在的过剩债务,**债权的增加使银行自有资本减少,银行为生存对发放贷款非常谨慎,出现((J隋贷”现象。银行“惜贷”和股价下跌使企业间接和直接融资大受影响,筹集资金困难使企业不愿进行设备投资,企业出现“惜投”现象。设备投资减少使生产规模缩小,企业利润下降,导致所欠债务更无法偿还,进而导致银行贷款更加谨慎。“惜投”和“惜贷”形成恶性循环。
(2)“惜投’’和“惜购”之间的恶性循环:“惜投”致使设备投资减少,而泡沫经济期间的过度设备投资一旦失去后继资金愈显“过剩”,进而导致雇佣过剩,企业压缩生产规模,解雇工人,失业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加上经济骤然紧缩使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于是消费下降,出现消费者“惜购”现象。“惜购”使企业利润下降,利润下降使企业更加不愿投资,“惜投”和“惜购”形成恶性循环。实体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因素在于企业无法筹集充足资金进行投资而无法恢复生产,而导致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一是泡沫经济崩溃遗留的大量**债权使间接融资受阻。
二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使直接融资受阻,而二者都是日苯特有的金融体制的产物。金融体制是日苯以赶超为目的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它更充分地贯彻着这一市场体制的不完全性:政府主导和缺乏竞争,前者导致大量**债权无法解决,后者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可见,此次萧条是从货币经济到实体经济的萧条,日苯的货币经济已不再适应甚至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这说明日苯金融体制亟待改革,以之为基础的“赶超型”体制也亟待改革。20世纪奶年代中期,是日苯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但日苯没有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改革上,而是依赖经济泡沫的膨胀,即虚拟资产的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增长来维持经济的虚假繁荣,最终导致大萧条。
这次萧条成为“赶超型”经济体制滞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给经济体制改革造成最严峻的考验。制度变迁必将付出成本,即从长远观点出发的体制改革必将以在一定程度上损失短期利益为代价,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大萧条使这一代价达到最大,(体制改革不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进行,而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必将使已衰退的经济雪上加霜)于是如何处理体制改革和景气衰退的关系成为衡量各届日苯内阁政绩的经济标准。
1990年4月2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