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5章 商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5章 商谈 (第2/3页)

东芝、日立收购美国的IBM和英特尔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则担心日苯的机器人会最终抢走自己的饭碗。

    美英在80年代初实施的高利率政策固然挽救了美元的信心,同时痛宰了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把,但高利率也严重杀伤了美国的工业实力,造成了日苯产品80年代大举进占美国市场的局面。当日苯举国沉浸在一片“日苯可以说不”的欣快感**之时,一场对日苯金融的绞杀战已在国际银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终于开始出手了。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Hotel)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苯银行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苯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苯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使得美国股市看起来比日苯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贝克威胁说如果民主党上台将在美日贸易赤字问题上严厉对付日苯,然后贝克又拿出胡罗卜,保证共和党继续执政,老布什定会大大地促进美日亲善,中曾根低头了,很快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苯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Liquidity)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

    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货币兑换发生的这种剧烈变化,将日苯的出口生产商打得五脏六腑大出血,为了弥补由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企业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票,日苯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迅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心。到1988年,世界前10名规模最大的银行被日苯包揽。此时,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更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日苯的金融系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由于这样的原因,太平投资公司两年来收入一直很高,也正是因为这些可以支撑范世中在太平村中无节制的用钱,否则就他那几百亿,怎么可能支持几百万人用了那么久。

    “现在我们公司还有多少钱?“范世中问道。

    邓志文则不解地询问道:“你说的是银行还是投资公司?”

    “有区别吗?”范世中没好气地说道。

    邓志文苦笑地说:“当然有区别了,可以说银行内你存款的钱已经基本被你花完了,现在还有的钱都是投资公司一直在慢慢挣的,现在你的钱还有100亿美元,而村子的钱以前已经只有30多亿美元了,现在挣到50亿美元了,按你说的一直没有动,你现在的挣的钱基本上够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