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我的陆军一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我的陆军一号 (第2/3页)



    “奔雷”式舰载战斗机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因此,在该机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型陆基战斗机,改称“闪电”战斗机,全面装备陆航和海航部队。换装了结构坚固、动力强劲、火力凶猛、快速灵活的“闪电”战斗机后,原来的“追风”战斗机就被飞行员们戏称为“能飞的纸盒”,人人都不屑一顾了。但“追风”战斗机仍有使用价值,经改装后可以用于教练、侦察、通讯、火炮校射、勤务等各个方面,作用仍是不可低估。

    已经生产出的全部16架4发动机的“巨鸟”大型水上飞机也换装了同样的2千马力级发动机,各方面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除去在中美太平洋越洋航线上运营的6架之外,其余10架用于北宁与南华、东华和西华省的远程海上客货航线使用。之后生产出的全新的“巨鸟-甲”型水上飞机中的首批8架也被用于上述航线,使中美太平洋越洋航线上运营的“巨鸟”增至8架,北宁至各个海外省的远程海上客货航线上运营的“巨鸟”增至16架,运力增加不少。

    后续生产出来的“巨鸟-甲”水上飞机,8架装备给了海航,用于执行从本土至埃塞俄比亚马萨瓦军事基地、本土至南沙群岛、绿岛、南华岛、东华群岛和西华群岛等各个军事基地的远程军事物资和人员的紧急运输任务;2架装备给了安全局的特战部队用于特种作战。

    此后,各大飞机制造厂开始集中全力生产最新式的“大鹏”陆基大型4发动机远程运输机。

    北宁辖区的综合实力急剧增强后,其对偏远的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控制力也就增强了。但由于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广人稀,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交通极为不便,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内部争端不断,历史上又屡遭英、法、俄等列强入侵,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大清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一直也不是很有力。

    后来,北宁辖区派驻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进驻上述地区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使这里的边防得以稳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健康发展,与内地的联系也就日渐紧密。新建的从太原至西北、西南地区的几条战略公路和铁路开通后,汽车和火车得以投入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这里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使这里的现代文明气息日渐浓厚。在北宁辖区资金、技术、设备、物资、人员等等的大力支持下,这里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首先得到大发展,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陆续得以开发利用,迅速成为北宁辖区一个新的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其对大清帝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然而,总体来讲,新建的几条公路和铁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里的交通状况,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里交通不便的现实。一旦发生自然或是人为灾害,仍是鞭长莫及。所以,在继续完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同时,以航空运输做为有效补充就是最便捷的方式了。

    新式的“鹰-乙”运输机由于机体小,在加满燃油后执行西北、西南航线的运输任务时,载货量就变得很有限,运输效率不高。“大鹏”陆基大型运输机就是为此而专门研制的。该机的设计融合了“巨鸟-甲”两栖飞机和“鹰-乙”陆基运输机的特点,整机结构和外形经过精心改进,外部线条极为干净、洗练,看起来就是一架尺寸放大了的、多了2台发动机的“鹰-乙”运输机。

    考虑到西北、西南航线大高度、远航程的特点,“大鹏”运输机采用了全密封增压结构机身,设有带卧铺的机组成员休息室,无论是货运条件还是客运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其货运型在左侧机身后部开设有大型舱门,方便货物装卸,货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