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25章:刮目相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025章:刮目相看 (第3/3页)

āo控着放款速度。

    “这个月全国劳动力利用率极高。甚至是很多地方都出现缺少工人的现象,现在不能放款太大了,这个月先减少放款额度。”陈光甫对手下那些行长们交代道。

    “是。总裁。”

    几个行长应道。

    那些民资的活力很强,经营也很灵活,银行放款之后,就业率大幅度上涨。甚至是到处都缺人。

    特别是技工最为抢手。大量普通工人开始向技工转型。

    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这就是泡沫经济刺激下的产物,也是刚xìng需求下所带动的经济。

    快节奏的工业生产也使服务业随之发展了起来。

    工资水平上涨速度很快,此时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已经上涨到了每个月30元,从而又刺激了消费。

    大量工厂应运而生。

    这是民资的chūn天。

    也是工人的chūn天。

    更是zhèngfǔ的chūn天。

    唯一吃了些亏的就是财团了,原先财团保持垄断的一些行业,开始出现了民资竞争。不过那也是财团允许他们竞争的结果,根本的领域还是财团垄断的。

    不过财团挖了一个深坑。民资已经跳进去了。

    当前普通民众为之奋斗的,还是房子、车子。不过也有很多民众对于能吃饱饭就已经很满足了。

    毕竟此时的中华民国,刚从清末走出来。

    清末的贫苦,使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于混口饭吃就已是最高理想的层次。

    但这种观念也正在慢慢改变,老百姓也变得越来越勤劳,这确实是后天社会所牺牲掉的东西。

    快节奏,必然代表着幸福指数的下降。

    但一个发达国家,节奏肯定是越来越快的,所以人类真正的幸福,并非是科技有多发达。

    一个发达国家,却是可以通过压榨其他国家来达到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目的。

    当人们住上了房子,买了车子,攀比自然也就出现了。当人们都能够通过勤奋的劳动而获得这些东西时,老百姓就会努力工作。

    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还并不是很发达,很多时候工作十分机械、枯燥。

    就像是摩登时代所讲述的故事一样,拧螺丝、拧螺丝,还是拧螺丝,资本家为了压榨更多的利润,甚至把工人吃饭的时间都节省再节省。

    这种现象在中华民国却是开始杜绝了。

    起码财团不是这么做。

    在工厂,八小时工作制,还是落实了下去。

    财团根本不需要他们工作十几个小时,那样会拉低就业率,从而降低市场消费,工人拿到钱,也总得有时间去消费吧!

    毕竟这是一个近五亿人的国家,如果拼命的压榨一部分工人,而又让另外一部分工人失业。

    这结果就是两拨工人都怨气很大,而且市场消费能力也会下降。

    就像是钢铁厂,产钢量尽管很大,但工人数量顶多也就那么些,占国民总量很少的一部分。

    倒还不如搞成八小时工作制。

    如果说是某种商品生产不过来,可以分两班生产,第一班可以五点就上工,中午下班。另外一班可以中午上工,晚上十点下班。

    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只有技工。

    例如那些实在缺人的工厂,像制造机械设备的,需要jīng密加工的,因为缺少工人,所以一天上十个小时的班是很正常的,甚至是连周末都只休息一天。不过这些技工的收入却是极高。

    工作时间普遍在十个小时的,那就是工地了。

    工地这是要赶工程进度的,自然是不能拖延,很早就上工,干到天黑才下工那是正常的。

    甚至是晚上还开工。

    中华民国的这种八小时工作制,加班给双倍工资的制度施行得比较彻底,那些民资胆敢触犯其底线,必然会被zhèngfǔ罚款。

    这种制度的实行力度,在世界各工业国家当中都是没有的。

    因为这个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刚拉开序幕,西方人还未开始反思自身问题,对工人还不够重视。

    实际上后来的资本主义,已是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因为资本家们发现,如果继续按照老路子走,被推翻基本是注定的。

    中华民国的工人,绝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人了。

    八小时工作制,还有别的国家所没有的社会保障、福利,rì子绝对是最舒服的。

    对于财团来说,未能尽可能的剥削劳动力,看上去会有损失。但是,这也培育了内部市场。

    内部市场的繁荣,又使消费能力增强,从而生产更多的飞机、汽车等与战争潜力相挂钩的产品。

    算是你好我也好。

    更大的好处就是,例如一个工厂每天生产八个小时,那么就需要建设更多的工厂。

    如果一天是工作十多个小时,那么要建设的工厂就少了。

    那么一旦战争爆发,战争期间绝对是要连续开工的,甚至是超负荷运转。那么八小时工作制而建设起来的工厂数量更多,战争潜力也就高得多。(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