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八十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袭 (第2/3页)

 这个所谓刺杀,实际上是同盟国自己策划的。

    因为德奥联盟已经无力支撑高昂的军备竞赛了,其军事预算已经高达140亿马克,两国都觉得可以立即发动战争了。

    战争都需要一个导火索,没事可以找事嘛!牺牲一两个无足轻重,又看似重要的棋子,在同盟国的利益面前已经微不足道。

    斐迪南大公的死给了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协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日本。

    消息传到中国,江渝已是望眼欲穿,果然如同他的预想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

    就算是他的出现改变了一些历史,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大势所趋的东西,不是个体的活动能够左右的。

    中国北洋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在8月15日发表了《中立宣言》,宣布中国保持中立,不参与战争任何一方。

    中国的中立没有引起战争双方的太大关注,此时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感觉自己可以迅速赢得战争。

    因此还未到战争中后期那样,疯狂的争取其他国家加入他们的阵营。

    战争开始了,德国在1905年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史里芬计划,但被小毛奇做了修改,削弱了右翼进攻能力。

    率先发动战争的德奥同盟结果依旧如同历史一般,未能快速解决法国从而结束西线战斗,使德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不利战略环境当中。

    从这一刻开始,德国注定要输掉这场战争。

    而因为德国是进攻的一方,所以战场都是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进行,因此也注定德国就算输掉了战争,其国内的工业基础依旧未被摧毁,为其发动二战提供了基础。

    ……

    德国盘踞青岛的前些年,日本不敢轻举妄动,很少有人到青岛活动,似乎日本对山东和青岛没有什么想法与兴趣。

    这种表面的心理平静无法长期掩饰日本渴望占有青岛的野心,到了1913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突然活跃起来,对青岛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注与兴趣,频频派军政要员到青岛调查,窥探青岛德军情况,伺机取代德国对青岛的“租借”,以建立向东亚侵略扩张的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