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一百六十章 神秘的蒙古大草原 第一更 求订阅,求推荐收藏 (第1/3页)
清朝建立后,蒙古大草原也在骁勇的满清八旗的铁蹄下被统一起来,成为清廷的北部边界区。清朝在蒙古实行入八分公制度。蒙古爵位分为六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此六等以下还设有台吉、塔布囊,又分为四等,台吉、塔布囊的爵位相同,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三旗称塔布囊,其余旗称台吉。在外蒙古等处还设汗,地位高于和硕亲王,但无塔布囊而只设台吉。汗以下各等爵位有在职和闲散两种,在职者为扎萨克。一般封爵皆可世袭罔替。
在这个时期所谓的蒙古不是后世所说的内蒙古和外蒙古,从清朝所沿袭称呼的蒙古要远远的大于后世的内外蒙古加起来的总和。在民国成立后,蒙古草原上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动乱,但是现在草原上还基本上维持着满清时期的制度。而冯庸企图吞并的也只是北方和俄国接壤的蒙古大草原,体积包括后世的外蒙古共和国和中国内蒙古省的部分地区。毕竟现在的蒙古大草原被满清政府割裂出来不少,并和关内的土地合并建立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省。而且这三个省在地理位置上恰恰包裹住直隶地区的北方,有拱卫京师的便利优势,北洋政府对其也是极为的敏感,冯庸现在可没有胃口能够一下子吞下来,能够在短期内拿下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冯庸已经很满意。毕竟关内的情况错综复杂,没有统一天下的力量,冯庸是绝对不会行动的。贸然进关只会将民国这潭看似平静的水搅浑。到时候整个民国四分五裂,很可能会给周围有心的国家以可趁之机。那样的话,民国就彻底的脱离了历史的轨迹。甚至都有可能被欧洲列强全面瓜分了。自己的东北治安军也很可能重蹈当年奉系军阀的覆辙,最终损兵折将的退回关外。这是冯庸不愿意看到的。而且东三省除了人口稀少一些外,资源充足,交通方便,还有很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只要花费一部分的力气将基础设施搞上去,东北可谓是绝好的崛起之地,甚至比能够争天下的川蜀之地都要适合成为根基之地。冯庸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地方,为了虚名踏入民国这趟浑水中。
蒙古虽然号称天生的骑兵生产基地。是继承成吉思汗荣光的地方。记过了两百多年的演变,当年叱咤关东大地,将成吉思汗打趴下的满洲八旗已经腐朽的不成样子,甚至可以说没有司爱红战斗力了。但是蒙古骑兵虽然受到满清政府的限制,但是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但是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牧民生活困苦,维持温饱都困难。更别说去组建更加强大的骑兵,根据这段时间收集的蒙古资料,神秘的蒙古大草原也在冯庸众人面前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因为蒙古王公是世袭罔替,所以,在蒙古境内有一股庞大的贵族势力。其中虽然大部分没有实权,只是闲散的贵族,但是剩下掌权的那小部分却是控制着整个蒙古大草原的兴衰成败。最让冯庸等人吃惊的是,整个蒙古大草原上的人口甚至还不到百万。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孙更是早已经湮灭在历史中了。而整个蒙古族也只有不到六十万人,控制着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难怪会显得地广人稀。
满清帝国是马背上起家,虽然在和蒙古骑兵争锋中大获全胜。但也许是顾忌这个凭借骑兵名扬世界的成吉思汗的子孙,生怕他们哪一天突然发展起来,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到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满清辛苦打下来的大清国。所以满清打着亲善的名义,始终想着削弱蒙古的时候。实际情况也是满清帝国历代统治者都对蒙古大草原监管的极为严格。更是想尽办法消弱蒙古人口。
早在满人还是后金时期,蒙古大草原则是后元时期。整个蒙古大草原四分五裂,各部互相攻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